[書摘]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更快樂

書店裡常看見的心理勵志型,追求快樂的書籍大概有兩類:
  1. 大眾口味輕鬆有趣的自助書籍。總是強調只要5個「快樂步驟」,或3個「快樂法則」...,就能「改變你的人生」,但往往將讀者當傻瓜耍,提供了無數跳票承諾。
  2. 象牙塔中嚴肅的學術研究書籍。艱難的字彙、教科書般的厚重無趣、連篇密密麻麻的大點小點,讀了後面忘了前面,最後只依稀記得煞有其貌的書衣。
但這本不一樣。

2002年,作者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哈佛大學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只有六人選修。三年後,人數達855人,成為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一門課。

這本以「追求快樂」為宗旨的書,聽起來很俗氣、很有好萊塢的美國夢調調,卻真的「改變了」許多哈佛學生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書摘
第一部 理論篇
1. 快樂是什麼?
  • 快樂的本質:追求快樂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只有無限連續的點而沒有某個定點。P39
  • 建立習慣-與其一心一意把訓練自律當成改變現狀的手段,不如先培養某些習慣,此外「要建立某些習慣,必須十分確定自己想要的行為,而且得在特定時間內做到;建立這些習慣的動機,則是出於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 習慣能顯露我們的個性。我們最擅長的不是某個行為,而是某種習慣。-Aristotle
  • 每天晚上就寢前,不妨寫下至少五件讓你覺得快樂、感謝的事物。
2. 兼顧現在與未來
  • 四種人生態度與行為模式:用現在與未來、好處與壞處兩種向度區分為四種人生態度,包括快樂開朗型、拼命三郎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P46-47
  • 這張圖是以現在與未來的好處來劃分出四種快樂模式,以漢堡來比喻:
快樂模式
A. 享樂主義型:右下角的「享樂主義型」是垃圾漢堡,吃了現在很美味但未來遭殃(也就是短期的快樂、墮落的一派);以為所謂幸福的人生,可簡化為一連串的享樂經驗。誤認為工作是痛苦的,享受是快樂的。

B. 拼命三郎型:左上角的拼命三郎型是「素食漢堡」,現在享受不到用餐的樂趣但對將來有益(社會上也很多這種人,很努力、很上進,可是生活品質卻很糟糕);無法享受所做的事情,老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能快樂。之所以有這麼多拼命三郎,原因是我們的文化強調競爭觀念。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下一個目標,而不是當下的體驗。社會只獎勵結果,不獎勵過程;只在乎終點,不在乎旅程。
一旦完成目標,便誤以為解脫感就是快樂。然而,解脫的感受是一種『負面的快樂』,因為它來自負面的壓力與焦慮。

C. 快樂開朗型:我們希望追求的則是右上角的理想漢堡-「快樂開朗型」,既美味又健康,對現在跟將來都有好處。

D. 虛無主義型:左下角的「虛無主義型」漢堡,既不美味也不健康,失去希望,無法享受當下,也沒有目標。只活在過去的人生態度,自認現在不快樂,將來也好不到哪裡去。絕望的根源: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 拼命三郎、享樂主義、虛無主義都犯了一個謬誤,對於現實情況和快樂真諦,以及享受幸福人生的重要條件都有錯誤解讀。拼命三郎犯了目標的謬誤,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能保持快樂。享樂主義犯了短視的謬誤,以為天天及時行樂,罔顧未來目標,就能長期享有快樂。虛無主義者的謬誤是錯估現實,以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做都得不到快樂,因為他們不了解「追求目標」和「及時行樂」這兩件事可以並行不悖。
  • 拼命三郎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者是現在的奴隸;虛無主義者是過去的奴隸。
  • 與其問:「我應該現在就過快樂的日子,還是等以後再說?」不如問:「我要如何讓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都活得興高采烈?」
  • 快樂來自於享受過程:懂得享受追求重要目標的過程,才能長期保持快樂。登上某座高山的山頂不會使人快樂,漫無目標地繞著山區遊走也不會讓人快樂,爬向山頂的過程才會帶來快樂。P62
3. 快樂的定義
  • 快樂是人生最高目標: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天性,所有目標最後通往的終點即為快樂。P68
  • 快樂與成功互利:成功能增進快樂,快樂也能促進成功。快樂的人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工作幹勁比較強,也比較健康長壽…我們可以把快樂看成目標本身,也可以當作達成其他目標的手段。sP69
  • 快樂的定義:「大體上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一種感受」。這個定義不是指某一特定時刻的感受,而是諸多心理感受的總和。有時候,人在遭遇痛苦之際,整體而言人有快樂的感覺。P70
  • 「樂趣」是指我們目前感受到的正面情緒,代表現在擁有的好處;「意義」則是指對生活懷抱著某種使命感,代表所作所為對將來的好處。為了過有意義的的生活,必須自行創造符合個人價值觀與嗜好的目標,而不是接受順從社會標準和大眾期望的目標。P70-78
  • 許多現實主義者(以拼命三郎居多)忽略了一項事實:擁抱理想才是務實的行為。
  • 經歷過風吹雨打更能增進享樂的能力,不致於將生活樂趣視為理所當然。
  • 尋找適當的活動,然後為每項活動分配適量的時間,才能創造高品質的生活。
  • 質量的平衡:兼具樂趣與意義的活動時間應該要適當,過多或過於頻繁反而降低品質。P86
  • 記錄日常活動,用週末製作表格,列出每個活動的名稱,每項活動佔用的時間,以及每相活動為你帶來多少意義和樂趣。並著名你願意增加還是減少該活動的時間。
4. 快樂是終極貨幣
  • 人類也和企業一樣有得有失,但衡量人類價值的終極貨幣不是金錢,也不是名聲、財富、權力這些外在標準,而應當是「快樂」。
  • 快樂才是終極貨幣:名與利都是快樂的附屬品,本身毫無價值。追求名利是為了能讓自己產生正面情緒,找到生活意義。…然而我們往往分不清手段和目的,為了名利(手段)而犧牲快樂(目的)。P95-98
  • 有意義的小事比無意義的大事更有價值-榮格
  • 金錢是供企業支用的終極貨幣,快樂則是供人類支用的終極貨幣,兩者都是重要貨幣。
  • 在做決定和判斷時,我們習慣將注意力擺在物質層面而非情感層面,因為物質可以計量,比較容易估算價值。所以我們比較重視可以評量的事物(財富和名氣),而輕忽不可評量的事物(情感與意義)。P102
  • 情緒破產:若正面感受是收入,負面感受是支出。當負面感受延續的時間和強度都超過正面感受時,便是情緒破產,人可能會陷入長期性的憂鬱狀態。
5. 設定目標
  • 把目標當成手段:要持續擁有快樂,就需要改變我們對個人目標的期許,不再把目標當作目的(指期望完成目標能帶來快樂),而將目標看成手段(追求目標 的過程能為我們增添樂趣)。達成目標只能帶給我們一時的快感,追求目標的過程卻能讓我們體會生存的價值。但光有目標還不夠,必須找到富有意義又充滿樂趣的 目標,才能顯著提升快樂層次。P1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 應用篇
6. 教育上的快樂
  • 學習動機的兩種模式:「溺水模式」、「做愛模式」
A. 「溺水模式」說明兩件事:一、我們可望脫離苦海的念頭,也會成為強烈的學習動機。二、一旦脫離苦海,便很容易將解脫感誤認為快樂感。
B. 「做愛模式」採取不同的態度思考學習這件事,而且能兼顧現在和未來的利益。我們可以把美好的閱讀、研究、思考、寫作時光看成做愛的「前戲」,而把發現新知識和新觀念、位某個問題找到解答看成做愛的「高潮」。
  • 總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熱忱,可以透過下列方式:
A. 教育者應該把快樂視為人生的終極貨幣,鼓勵學生尋求有趣味、有意義的學習方式。P134
B. 培養學習熱忱比培養學習成就重要。P135
C. 幫助孩子進入忘我境界(當工作難度符合技能水準時,就會達到忘我境界):擁有生活目標和明確的使命感;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規劃適當的課程與活動,給他們奮鬥、克服困難的機會;將學習視為「權利」而非「義務」(ex: Donald Hebb,1930的研究)
D. 幫助學生尋找有意義、有挑戰的的目標與活動,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P147
7. 職場上的快樂
  • 金錢與快樂都是生存必需品,兩者不一定互相排斥。154
  •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寫到:「一個人最好的運氣和最大的福份,就是有人付錢請他從事他衷心喜愛的工作。」155
  • 運用MPS流程:意義-樂趣-專長
問自己三個重要問題:「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意義?」「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樂趣?」「我的專長是什麼?」並花時間深入思考。
  • 雇主與員工
A. 雇主要懂得為員工創造有趣的工作條件(讓員工發揮專長、獨挑大樑完成整件工作、分派工作難易適中又具有挑戰性)。P152-153
B. 員工本身對工作的態度比工作本身更能創造樂趣。P162
8. 感情上的快樂
  • 親密的友誼使快樂加倍,使憂傷減半-Francis Bacon
  • 把愛情當成一種說不出理由的感受、心情,或感情狀態來談論它是錯誤的,沒有理性基礎的愛情無法持久。-170
  • 當別人因為我們有錢、有權、有名愛上我們,就是有條件的愛;因為我們堅定、熱情、溫暖而愛上我們,則是無條件的愛。
  • 有母親陪在身邊玩耍的兒童,比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更有創造力。...這種視線範圍可以說是一種「創造圈」(circle of creativity)。大人的抽象思考能力高於兒童,因此不必分分秒秒待在親人附近,便能跨入「創造圈」。當我們了解自己擁有無條件的愛,也會在心裡創造一個安全區。無條的愛還能創造「快樂圈」(circle of happiness),鼓勵我們追求有意義、有樂趣的事物。-173
  • 一般人都不喜歡對婚姻「付出太多」或「付出太少」,當夫妻雙方一致認為他們的關係是平等的,就比較容易滿足,感情也比較可能加溫。-177
  • 從「被認可」轉移到「被瞭解」,雙方永遠保持趣味感、興奮感和刺激感。P180
  • 經營關係比找對伴侶更重要:參與能為雙方創造意義和樂趣的活動。)P18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 思想篇
9. 利己與利人
  • 人生最完美的補償是:人若不先自助,亦無法誠心助人。-Emerson
  • 我們應該牢記「幫助別人」和「為了別人的快樂而活」之間的分野。如果不把追求自我的快樂擺在前頭,就會傷害自己,也連帶破壞助人的興致。-188
10. 快樂推進器
  • 在生活乏味的階段遇到一、兩次愉快的經驗,能使我們的心情開朗起來。這些歷時短暫卻能轉換心情的經驗,我稱之為「快樂推進器」(happiness boosters)。-192
  • 「快樂推進器」可提供嘗試與犯錯的機會,而且風險很低,有助於我們磨練技藝,做最想做的事。-195
  • 創造快樂推進器:短期且兼具意義和樂趣的活動。P195
11. 超越短暫的快感
  • 快樂有「高度」和「深度」之分:「高度是指快樂的起伏程度,也就是情緒的高潮與低潮;深度是指快樂的穩定程度,也就是快樂的基準。」-198
  • 一個人的快樂程度取決與三大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活動和工作因素。」第三項因素最可能持續增進快樂的程度。-200
12. 讓自己發光
  • 大多數人只要決心活得快樂,就能得到快樂-林肯
  • 當我們認為自己不配享受快樂,就不可能珍惜某些能創造快樂的美好事物,因為我們不相信它們的確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是真正屬於我們的東西,因為我們害怕失去。-207
  • 恐懼感將導致某些預期中的行為自然得到應驗,例如害怕損失就真的造成損失;覺得自己不配享受快樂,果然就與快樂擦肩而過。」-208
  • 希望尋找某些價值的人,得先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那些價值;想追求快樂,也必須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快樂。-心理學家布蘭登-209
  • 接受自我的存在價值,保持開放的態度,擁抱快樂的人生。P210
13. 運用想像力
  • 反思、內省與發問,產生新的覺醒,進而創造快樂。P214
14. 放慢腳步
  • 人生這條長河的黃金時刻從我們身邊匆匆流過,我們只瞧見河中的沙粒;天使造訪凡間,我們只在他們離開之後才知道他們來過。“The golden moments in the stream of life rush past us, and we see nothing but sand; the angels come to visit us, and we only know them when they are gone.”-George Eliot
  • 當太多事情競相佔據我們的時間和心思,就會喪失活在當下的能力,也會失去欣賞與享受生活的能力。-207
  • 簡單、簡單、再簡單!我奉勸各位只做兩、三件事情,不是一百件或一千件,而是把一百萬件事情減少到六件。-梭羅
  • 「時間充裕」是有效預測快樂程度的因素,「物質充裕」則不是。-心理學家凱塞
  • 槍口下的創意:在槍口威逼之下產生的創意,往往只有一命歸天的下場。時間壓力雖然可以驅使人們完成更多工作,甚至覺得自己更有創意,但通常只會導致他們採用比較缺乏創意的方式進行思考。-Teresa Amabile
15. 快樂革命
  • 世人務必了解一件事:物質享受帶來的樂趣品質不高,其快樂程度甚至低於不曾奢求物質享受的人得到的快樂。-美國大法官何姆斯
  • 科學革命固然推翻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迷信,以同時揚棄了非關物質、無法計量的事物,儼然將有價值的物品連同廢物一起扔掉。由於「快樂」和「靈性」這兩樣密不可分的東西部屬於物質領域,在科學革命之後的世界失去了重要性,於是也被人拋棄了。-225
  • 我們可以放棄「唯物觀」,選擇「唯樂觀」(happiness perception),也就是不再把追求物質看成最崇高、最重要的目標。
  • 唯樂觀認為,快樂是最終貨幣,也是其他所有目標最後的終點。唯樂觀不是反物質,而是推翻物質原有的地位,不再讓它高高在上。
  • 唯樂觀首先提出問題中的問題:「什麼事情能使我快樂?」接著問:「什麼事情能為我創造意義?」「什麼事情能為我創造樂趣?」「我的專長是什麼?」最後問:「我的志業是什麼?」
  • 當人們在理論上和行動上都接受快樂是人生最高的目標之後,就會發生快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