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歐洲百年的耶拿教育No.1】你信任孩子嗎?

兩年前的春末,我和台灣第一批實驗教育試點國小的校長們、開平餐飲學校的夏創辦人,與政大的鄭教授,一同前往奧地利探訪多所小學,首度和實現人文精神的耶拿教育(Jenaplan)(註1)相會。

當時的我,分享了一篇耶拿教育的初體驗和觀察,我驚為天人地發現,教育竟然可以這麼貼近人,如此尊重生命的原貌;也看見在實行耶拿教育的學校中,孩子能自在地以自己的步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那次的經歷,更堅定了我對所在學校教育願景的信念。

沒有想到,在2018年的暑假,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邀請荷蘭的兩位耶拿教育重量級的人物來台,舉辦了為期兩週的師資培訓;而我,竟有機會沈浸在這股創新教育的洶湧水流裡。

就好像朝思暮想的朝聖地,突然親臨眼前;在奧地利所看見的那幅吸引我的教育風光,原汁原味地來到了台灣。
耶拿教育的教室中,孩子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學習

耶拿教育的第一堂課:你信任孩子嗎?

第一天一早,我顛簸地走進圓環型的國際會議廳時,講師Jaap Meijer(註2)的裝扮就令我目光為之一亮。Jaap鬈著一頭貝多芬式的花白短髮,穿著六分工作褲,扎著短袖格紋襯衫,腳穿黝黑沈重的登山靴;目光深沈、和藹,隱隱散發著的童心與活力。


上午的開場白,他劈頭就問我們一個問題:「你信任學生嗎?如果信任,你怎麼展現出來?」(Do yo trust children? How do you show it?)他渾厚、堅定地說,這是每位老師該問自己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信任,是耶拿教育最底層的態度,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基本關係。Jaap説,這個內在態度,會影響我們在教學中所有的事。


信任是什麼?八個關鍵思索

耶拿教育的基本精神,是看見每個生命個體的特質。而老師的信任,給予了讓這些特質得以發展、茁壯的養分。關於信任,Jaap談到了八個重要的面向:

1. 信任,是做孩子眼中看為好的事
身為耶拿的老師,不僅要做自認為好的事,還要讓孩子覺得你所做的是對他們好的事。

Jaap認為,老師永遠該解釋在課堂中所做的每一件事,讓孩子知道學習背後的含義,甚至要先解釋給自己聽。學生不該為做而做,他們得清楚這個主題、作業,或任務的用意,並覺得老師所做的是對他們有幫助的「好事」。

當孩子知道意義時,就會對學習感興趣,產生動力,也會從「老師的課程」轉換成「自己的學習」。

然而,這個「好」是什麼?Jaap若有所思地說,這就要留給老師與孩子們共同去定義、建構了。

2. 信任,是與孩子建立好關係
研習過程中,有個老師問到:「老師如何在短時間與孩子建立起信任關係?」Jaap的回答直率而凌厲:「解答就在你身上。你相信孩子嗎?」

老師若真的選擇信任孩子,自然會展現在與他們互動的態度上,小孩也必然感覺得到。而老師的責任,是讓小孩「感覺」到你信任他們。

信任是一種氛圍,不是一個道理,更不是用來耍嘴皮子的口號。信任,是超越語言的。

3. 信任,是帶著同理的傾聽
身為老師,永遠要展現出對人的興趣。

孩子的行為不過是表象,老師該問孩子他們做事背後的故事,並耐心聽他。作為傾聽者,不該評斷,不要太快說好或不好,而是嘗試理解每個生命的脈絡。

4. 信任,是給出空間,相信孩子會做好
耶拿教育的理念,是培養出能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孩子。

因此,在面對孩子時,老師的態度是:「我不會主動幫你解決問題,你該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若你沒成功,我隨時在這裡陪你,只要你求助,我一定會幫助你。」

給出空間就是信任;給出空間,才有機會培養出獨立、自主、負責的美好特質。在耶拿的課堂中,孩子學習的場域靈活、自主,他們可以選擇在哪個空間完成任務。

耶拿教育反轉教師的角色;老師的存在,不是提供正確答案的扭蛋機,而是讓學生自我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助推器。
耶拿教育的課堂中實施混齡,讓大孩子協助較小的孩子學習
5. 信任,是放手,不是放任
有一天,Jaap在課堂中分享了一個小故事,神情特別滿足。他說:「有一天,我的女兒告訴我:『謝謝你,爸爸,因為你一直都很信任我。』我聽了非常開心。」

Jaap特別強調,人們往往對「信任」都有一層迷思,覺得信任就是做一個有求必應的許願池。

然而,在耶拿教育中,信任孩子不是要老師當個「Yes Man」,答應他們所有的要求;信任也不代表孩子們可以做任何事。

老師需要很清楚自己想做的事和要引領孩子到達的地方,從一個正向、信任的態度出發,看待孩子的需要,並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未知。

6. 信任,是與孩子一起建立規則
耶拿教育的課堂自由開放,讓人心生嚮往,因此有人好奇詢問,「耶拿的課堂中有沒有班規呢?訂規則的原則是什麼?」

Jaap的回答總是睿智,充滿洞察力。他說,「課堂中為什麼要有規則?」頓了一下,他接著說,「所有規則的目的,是要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老師要努力創造愉悅的氣氛,因為教室不是嚴肅的會議或論壇,教室是學習的園地。」

若班級運作順利,何須訂規則?老師不應制定「理論性」的規則。所有的規則,都要慢慢地制定(rule comes slowly.)。當團體出了狀況或有需要時,才需制定規則。也就是說,非到必要時刻,耶拿的老師不會訂規則。

然而,老師若真的要訂規則,就得建立在和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師生一起討論這個規則的目標為何?如果規則無效,無法解決問題,就該即時改變。

Jaap打趣地說:「讀書的姿勢要規定嗎?站的姿勢要規定嗎?老師永遠要思考:這個規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

7. 信任,是相信孩子能找到自學的途徑
師資培訓結束前,我問了Jaap一個問題,「老師需要提供學習的策略嗎?還是純粹讓孩子自學?」

他擺出了招牌動作,左手食指橫跨嘴唇,頂在鼻子下,鏡框幾乎滑下鼻梁,凝神思考,然後把我的問題導向更核心的方向。他說:「真正的問題不是策略,而是信任。當你不信任孩子時,孩子就無法自學。」

Jaap直直盯著我,親切地喊我的名字說:「Stef,當你信任孩子時,他們就會找到方法學習。」我心跳似乎慢了半拍,有如當頭棒喝。他又補充,只有孩子沒達到目標時,老師才會出手糾正,給他策略,讓他朝目標前進。

8. 信任,是與孩子共創學習的風景
每個老師手中都有一套教材,一個對學生學習的圖像,但Jaap説:「你的教材不認識你的孩子,它需要經過你來翻譯給孩子。」

耶拿教師的挑戰,在於找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在教材和孩子的需求中找到平衡。每走一步,都要停下來想想,這個課程是滿足了孩子的需要,還是滿足老師的需要?

教材是死的,孩子是活的,老師該與孩子一同創造學習的可能,在每個互動與對話裡,共同尋闢出一條沒有人走過的教學風貌。


所以,你信任孩子嗎?

「這些也是你們的教學原則嗎?哪些原則對你們是格外重要的?」這是Jaap談完信任這個大主題後,問我們的問題。

然後,他眉頭深鎖,環顧著大家説:「如果你仍無法信任孩子,就得不斷問自己:why? why? why?」

在一次分組討論中,聽見一位老師聊起他曾相信一位孩子,但這孩子卻仍屢次欺騙他,讓他對「信任」這兩個字打了問號,心中的陰影令他躊躇不前。

這令我想起了自己在第一年當老師時,所寫下的一段體會:「學生每次的承諾,在當下總是一心一意的,你該相信他的許諾裡沒有虛假;但是,能否遵守約定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一切,都要從老師怎麼看待學生的觀點開始。回到內心,捫心自問:你懷疑,還是信任?控制,還是放手?

耶拿教育的核心圍繞在「信任」兩個字。從信任孩子開始,孩子才有可能自學、自主、找到自己的內在動力。


附錄:耶拿教師如何在班級中落實信任?
感謝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鄭同僚老師帶領全體工作人員辛勤製作本支影片的翻譯字幕,並籌辦此次為期兩週的師資培訓課程。

在這個少數耶拿教育課堂現場的影片中,我們更具體看見了耶拿教師如何創造一個信任的氛圍:
  1. 自主選擇:老師讓孩子選擇自己的學習任務,例如:可以扮演麵包師傅。(0:47)
  2. 相互教學:老師信任孩子能自己學習,並學習相互教學,讓孩子運用所學去幫助別人。(1:06)
  3. 解決問題:孩子自己主持班會,共同討論如何幫助團體更好,也讓團體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負責團體狀態的一份子。老師的角色,是在背後觀察,當學生能解決,老師就不干涉,訓練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1:55)
  4. 彼此帶領:年紀大的孩子們問老師可否幫年紀小的,這隱含老師不需背著所有的責任,相信孩子可以為自己負責,也為所身處的團體負責。(3:14)
  5. 創造學習環境:創造讓學生可以學習的環境,讓孩子自己討論並解決自己的問題。(5:13)
  6. 給出空間:老師信任孩子,讓學生離開教室,在自己喜歡的空間裡完成任務。(5:43)



註解
  • 註1:耶拿教育(Jenaplan)
耶拿教育是德國教育家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1884-1952)於1923年在德國耶拿大學擔任教授期間,在所管理的耶拿附屬學校中大膽進行的改革計畫,也是對當時教育環境(甚至現今)的另類教學法,因此也稱為耶拿計畫。

耶拿教育其實在歐洲部分地區已綿延風行了近百年,最盛行的國家在發源地德國,即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1884-1952)所創辦之地。而荷蘭位居第二,整個國家共有176所耶拿學校。

耶拿教育由四大支柱—説話(talk)、工作(work)、遊戲(play)、分享(celebrate)—組成,四者交替、穿梭在孩子們的學習中,讓上學成了生活的延伸。對耶拿教育來說,孩子的學習應該是開心、快樂的。

耶拿教育的四大支柱:
  1. 說話(talk):耶拿教育鼓勵孩子說話,無論在座位的安排、課程的設計、教師的策略都讓孩子們能好好說話。說話是認識世界、關係建立、自我反思、知識形塑的重要元素。
  2. 工作(work):所謂的「工作」,指得是讓孩子設計、規劃自己的學習進度,並照著目標完成任務。除了少數的獨立作業的工作外,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在團體間完成的。
  3. 遊戲(play):遊戲是孩子少數會主動去做的事之一,也是孩子最初探索世界的方式。透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到許多和人的互動,也是吸收知識最快的一種方式。
  4. 分享(celebrate):原文celebrate不僅指「歡慶」,而是共同分享。在耶拿教育中,分享不會單獨存在,而是和上述三者交融,是分享情感、工作的場合,共同享受學習的成果。因此,分享也是個整合學習的活動,在每個耶拿教育的課程中,都會以分享活動作為總結。
  • 註2:講師Jaap Meijer背景
Jaap曾在荷蘭創辦了一所耶拿小學,現為退休校長,並擔任荷蘭耶拿協會的負責人,自1997年起專心致意地在各地培訓耶拿教師。


延伸閱讀:
  1. 兩年半前,我分享的一篇耶拿教育的初體驗和觀察:成為一個人的條件 [在奧地利遇見翻轉教育No.3]
  2. 這篇「你信任孩子嗎?」是我在奧地利所看見「沒有懶學生」這觀念的背後信念,也是本篇姐妹文章:沒有懶學生 [在奧地利遇見翻轉教育No.2]
  3. 【流傳歐洲百年的耶拿教育No.2】引發好奇心,啟動「問問題」的力量
  4. 【流傳歐洲百年的耶拿教育No.3】從「我到我們」—引發合作該做的五件事
參考資料:《2018暑期耶拿教育混齡教學工作坊手冊 》,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