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緒自畫像」(Emotion Portrait)回顧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當教師在準備一個課程時,常會花心思在規劃怎麼開始,如何展開,讓課程能夠有個精彩的起頭;但也許較少會注意到該如何收尾,為一整學期的辛苦和不容易打上一個精巧細緻的結。

在PTS教育中,課程收尾是件無比關鍵的事,帶著孩子回首這段時間所走過的痕跡,讓「經驗」能有機會被好好「整理」,讓每一階段的學習都能帶向未來。知名的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一套四個階段的經驗整理圈,從具體經驗、觀察反思、總結經驗,到最後的實踐應用,在服務學習與冒險教育領域中被大量地應用。

一個好的經驗整理就像是一個好的淘金篩,篩出隱藏在沙塵泥土下閃耀的黃金。


以「情緒自畫像」(Emotion Portrait)回顧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這學期,我與班級的孩子們共度了一段精彩的課程,他們歷經了與國際學校交流的專案課程,也充滿了許多合作、互動、共創的衝突和磨練。在最後一天相聚時光,我應用了藝術治療的概念(註),讓孩子們用色彩、輪廓、文字,紀錄這學期最強烈的情緒與故事。

我稱之為「情緒自畫像」(Emotion Portrait)

我和孩子們說:「請選擇這學期過程中,帶給你最強烈的情緒的一個事件/給你啟發最多的一個經驗/最有深刻學習的一件事/自己一路走來最不容易的地方。」

聽到這裡,孩子們都還覺得在理解範圍內;然而,我的下一句話,卻讓他們皺起了眉頭:「但不是用一般口語或書寫來回顧經驗,而是用抽象藝術創作的方式,用色彩表達自己這學期的情緒與感受」。

我露出微笑,擺擺手試著緩和他們的焦慮,因為畢竟用邏輯性的口語分享經驗是他們習慣的領域,但用圖像與非語言的方式,對他們卻是第一遭,尤其是對自己美術能力沒有信心的孩子,表情更是愁雲慘霧。

接著,我將這個藝術創作拆解為三個階段,分段慢慢引導他們進行創作:

第一階段:前置準備

一開始的前置準備,學生們要在畫紙上畫上大大自己半身的人形輪廓,不拘側面、正面,也自行決定要擺出什麼姿勢。


第二階段:抽象創作

第二階段是藝術創作的重頭戲,又切分成三個小步驟。

1. 首先,孩子們要從我擺設的小桌上選一個「器具」(茶包、用完的膠帶卷、一團棉花、包裝紙......等隨手取得的小工具,而不是用水彩筆),沾上壓克力顏料,在自己的人形輪廓內創作出這學期的經驗

第一時間接收到這個指令時,他們一頭霧水,因為這迫使他們打破框架,運用奇形怪狀的工具來作畫。然而,經過1~2分鐘的尷尬後,孩子們開始進入狀況,拿著一團棉花、椰子纖維......,手裡也不經意地沾著各色的顏料,進入了專注模式。

運用非習慣經驗中的器具,反而能釋放出他們的不自在,讓孩子們更沒有顧忌。這個步驟挑戰了他們對「正常」的定義,也更能夠展現出內在的創造力。因為他們不需要去畫出很「藝術」的東西,而比較貼近像孩童時快樂的塗鴉一樣,拿著非正規的工具,更有自主性隨意使用顏料,不受原本美術能力的限制。

2. 找一個人交換手上的繪畫「工具」,接續畫8分鐘

經過10分鐘後,我中斷他們作畫,請他們找另外一個同學,和對方交換手上的器具,繼續進行8分鐘的創作。他們露出了意外的笑容,開始樂在其中,拿著手中交換到的新器具,繼續在畫作上塗塗抹抹。這個過程讓思考能夠接力,用不同器具延伸想像。

3. 用水彩筆收尾,完成輪廓內的色彩

抽象創作的最後一個小步驟,是從奔放的外太空中回到「常規」的軌道,拿起熟悉的水彩筆,完成人形輪廓裡的色彩,也將細部的色彩修得更完整。


第三階段:理性書寫

經過了抽象的圖像創作後,還是得回到文字,讓學生為剛剛約30分鐘框架外的創作賦予意涵。

1. 為這幅畫下標題

首先,他們要正視自己的人形輪廓,以及才剛完成的色彩洗禮,為自己這張圖下一個大大的標題,也總結自己這個學期的學習經驗。

2. 用環繞人形輪廓的方式,沿著外框寫50字描述所畫的內容

最後,孩子們需回顧剛剛創作的歷程,思考每個色塊、顏色、符號代表了什麼含意,並結合一段文字,寫出他們本學期或豐盛、或哀傷、或喜悅的感受。


著名的小兒科醫師及心理分析師溫尼考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  曾提出,外在現實不等於內在經驗,而發展創造力的過程可能將個體帶向未知的新奇領域。

經過了50分鐘後,我看見了孩子們絢爛的創作,那種震撼和驚豔令我為之屏息。即使這學期和他們密切相處,熟悉他們的「外在現實」,但當我見證到他們透過創造力而展現出的「內在經驗」時,仍是感動不已。


完成了創作後,我以柔軟、專注的姿態,全心傾聽他們這幾個月的生命經驗:

  • 一位孩子的畫作標題是「混沌」,他說:「這學期最難的是跟自己的觀念爭執,面對內心的掙扎,到底該不該把心裡想說的話表達出來,還是要因為顧慮其他人的感受而安靜。」
  • 一位孩子的標題是「自省」,他說:「這學期最珍貴的經驗是學會自省,因為從這學期開始,發生的每件事情、每個決定,都會在心裡反覆思考。」
  • 一位孩子把自己的畫作取名叫「花開花謝」,他分享:「學期中不滿和負面情緒雖然也不少,但終究是由綠色擋在了前面,代表白色開心的小花一點一點在心中種下,負面的紅也慢慢凋謝。」
  • 一位轉學生分享:「這學期一路以來一直不斷綻放內在的溫暖和力量,不斷地說出我願意、願意。給予出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真心的那一面。原本的我是最平凡無奇的綠色、黃色,進入班級的這段時間,卻以絢爛的色彩留印在我心中。」

另一位孩子真實的揭露令我心碎,他的畫作標題是「光鮮亮麗的樣子」,各種深色顏料的輪廓外,蓋著一襲金黃色的頭髮。他說:「在這學期很多合作的課程中,我學會隱藏自己,在光鮮亮麗的樣子之下,其實藏著藍色的憂鬱、綠色的哀傷、紅色的憤怒,但他們不常出現在大家面前。」

聽著他的訴說,我全然理解他的心路歷程,因為我曾在走廊上、樓梯口、教室裡陪著他流淚,同他度過這一路慟心時刻。他在這學期的專案課程中擔任組長,多次被組員挑戰,卻能學習成熟回應,也能在情緒低落下給予他們正向回饋,帶著大家達到目標。我讚賞他真誠分享的勇氣,對一個16歲的孩子來說,即使十分不捨,卻何嘗不是一個深刻、珍貴的學習?


輪到最後一位孩子Anny的分享,我仔細端詳他的創作,人形胸口外有一層像天使般金碧耀眼的光環,頭上頂著由桃紅、粉色、褚紅等斑斕色彩組成的花圈,他為他的畫作命名為「幸福!的模樣」。

「就算經歷了許多波折,做自己享受的事,就是最幸福的我。」分享時,他的眼神中閃著光芒。「這學期的大家很溫暖,我們對彼此都存著溫柔,而我被這道溫暖包圍,對我來說,這就是幸福的模樣。」

聽著Anny喜悅的分享,我心裡也響起共鳴,今天能用這種方式,以色彩宣洩紛雜無序的內在狀態,並以文字溫柔地包裹自己,對我來說,也是心目中幸福的模樣。

有人說,「聰明的人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智慧的人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透過藝術自由地創作與分享,孩子們一面探索內在自我、建立自我認同,也在班級團體支持的情境裡,安心地宣洩、表達真實的感受,讓各種面向的自己與情緒能被大家溫柔地包覆,好好地善待。

PTS教育的創辦人夏惠汶也說,透過合適的經驗整理,能讓人長出力量、反思成長,且更快樂地迎向下一階段的挑戰。我想,對這群孩子們,他們已經準備好了。


---

:我在2021年上了藝術治療師黃千千的一系列藝術治療工作坊,深受啟發,也將工作坊上所學習到的一些策略應用到我的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