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摩托車環島-尋找旅行的意義

1. 摩托車環島的傳承
"Like all great travelers, I have seen more than I remember, and remember more than I have seen."-Benjamin Disraeli
回台北的第二天,下班時,我以跛行的速度在基隆路車陣的泥沼間蹣跚;我開始懷念,一週前的此刻我和妻還正騎車朝著墾丁疾速夜奔,拍打的浪花透過黑暗照耀著白,與無邊際的黑暗環繞在的寂寞。

「70年代的台灣,旅遊業尚未蓬勃,在『環島旅遊』對別人還是個陌生和突兀的名詞的時候,我和你媽就已經養成騎著野狼125環島的習慣了!」每次講到我出生前的這一段,老爸總露出驕傲滿足的神情。
出生後,剛滿一歲生日,爸媽就拎著我,一起加入了他們摩托車環島的行列,這個每一、二年總要來一次的壯遊,要直到我上了小學之後,妹妹出生了,才改成開著汽車環島;但我心裡知道,兩者的感受大不相同。

我還記得,爸爸騎車的英姿。在我累的時候,就蜷縮在爸媽中間,有時不小心睡著了,腳脫離機車踏板,多次險於被捲入車輪;睡飽精神好的時候,我硬要坐在爸爸駕駛座前頭的汽油缸上,握住機車龍頭,迎著風,得意的以為自己是越野車手,幻想長大後駕車的酷樣。

歷經了和爸媽多次環島的經驗,野狼125從紅色的騎到藍色的,雖然記憶漸漸剝落,但環繞島國的精神卻一點不差的藏在小小的身軀裡,陪著我一起長大,成為我童年最溫暖與愉悅的養分。

上了大學,家人相聚時間越來越短,幾年後父親生了重病、妹妹到英國讀書,能找到機會一起出遊都無比困難了,更讓環島成了妄大的奢望。

結了婚之後,一直想實現埋藏在心中不時發出的悄聲呼喚。好不容易過了三年,我和妻才有機會踏上父母的足跡,試著尋找過去美好的童年回憶。

經過了兩代,環島方式改變了不少。爸媽喜歡看山、看海、看生態,攤開折了數層的一紙大地圖研究路線;我們年輕人則喜歡看文創、看人文、看繁華,滑著Google地圖,耳裡聽著電子女聲的大致精準的帶路。

爸媽喜歡朝著台灣最深、最蜿蜒的山路一路直上,從宜蘭出發,直闖梨山、福壽山、合歡山、日月潭,再繞到媽媽娘家鹿港,休息幾天,攻向墾丁、知本、太魯閣、天祥,最後返回宜蘭,翻找台灣最原始的景觀。車後綁著大袋子,包覆著斗大的帳棚,隨興所至,規劃寫意,累了就找空地露營,餓了就當地簡易吃,看到美景就佇留欣賞。一次騎車累了,在台東的海灘上搭起帳棚,倒下就睡,隔日清晨,看見光耀的灘上有無數當地原住民毫無遮蔽物的躺臥在沙上,發現許多無從預期的驚喜。

我與妻雖然也喜歡自然美景,卻也放不下各大都市的媚惑,我們從台北出發,走山路到新竹市、台中市,再上行至溪頭、杉林溪,又回到台南古城懷抱,休憩片刻,飛馳到墾丁、繞行台東、花蓮、宜蘭市區後,最後行經東北角海岸回到台北。除了山色美景、海岸奇觀之外,我們也熱衷於搜刮在地小吃、逛古蹟街市、看展覽和文創園區,偶爾啜飲一杯espresso,做為一日的神來之筆。


2. 旅行的意義
「旅行隱隱約約代表探索人生、掙脫工作的束縛、努力活下去。」-艾倫.狄波頓
除了尋找過去的記憶,這次與妻騎著勁風光(因為偉士牌已經陣亡了),以九天完成1440公里環島壯遊,也在創造共同的新記憶。

經過了30年,以成年人的眼光,我們再次見證了台灣一路的綺麗。美的事物總是耐看,不論重溫多少次,都能在生命中不同的時間點裡,對自己產生新的意義,帶給心中許多震動。

和上次的蜜月旅行相比,我不再因為錯失了什麼而感到失落,因為所失去的可能就是所得到的;也不再為了趕行程而疲於奔命,因為相信當下的行程必是最好的行程。

沒有所謂「必去」的景點,也沒有所謂「次級」的美景。

旅行的第三天,恰巧把一本旅遊的書籍遺落在民宿裡;這意外的損失,反而能讓我簡單鬆開手,放開心,去感受每個地域所帶來第一手的感受。

回到台北,朋友問,去了南投怎麼可以沒去日月潭?去了杉林溪怎麼沒去忘憂森林?去了花蓮怎麼能少了太魯閣?

我心裡狂野地碎嘴...
  • 去了野柳,難道只是為了排隊拍女王頭嗎?旁邊隨意散佈不知名的風化石,難道無法帶來心頭的撼動嗎?
  • 去了伯朗大道,難道就得人擠人爭望金城武樹嗎?路邊其他某顆樹不值得給予更多的關注嗎?我和妻在離開大道之前,偶然看見一棵不向人爭取寵愛的茄冬樹,它的美如今我仍記憶猶新。
  • 騎到了東港的漁市場,恰巧遇到休市,我們亂竄到暗巷裡,吃了沒有任何網路推薦的小日本料理店,卻也感到令人驚奇的無比滿足;
  • 到了高美濕地,我們站在汪洋中,看著夕陽灑在海面上,那瀲灩的水色帶來的是不甚真實的奇幻感受,我們縱任時間流過,忘了下個景點,只為享受此刻水及小腿肚的暖暖滋味;
  • 登上了杉林溪,各個山間步道上林立了中國詩人的名詩增添了趣味性,在貪婪的朝著深山探訪時,我們忘記了時間,差點被夜困在山中,卻也意外遇見了星夜,妻子興奮的打開iphone閃光燈,對著繁星滿天打光,讓我笑跌在地上;
  • 旅程到了最後一天,到了萬里龜吼漁港,我們沒有踏進最多網友推薦的老店,反而選擇新開幕的小巧海鮮店,卻始料未及的,成為整趟旅程最豪華的味覺盛宴。

我想說的是,旅行不會、也不需要永遠順暢,就算完美照著行程走,那和緊繃、機械化的工作日有什麼不同呢?

寫下這句話的同時,我腦海中浮現在東北角海岸彎道上撞見的無名奇岩,和它莫名的在心中激盪起頭皮發麻的感動。

旅行的意義,對這次的我們來說,不在於獲得了多少,而在於卸下了多少。

卸下了對時間的掌控、對行程的執著、對錯過的得失心,和對現實生活中令人沮喪的無限焦慮...

回到了台北,學期即將開始,剛好這學期有「認識台灣」的課程,要針對台灣的各縣市,分組讓學生查找資料,並上台報告該縣市的特色、人文、與美食。我相信在這次的旅行之後,許多地名對我就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名字與座標。就像台東,對我就不再只是一年下幾天的雨,一個盛產熱帶水果的台灣第三大縣,而是能向孩子們分享果農們辛勤的身影,在道路邊撐開傘擺攤的模樣,和釋迦在口中綿密化開的感受。

旅程的最後一晚,我們避開熱鬧的街道,夜騎橫越陽明山蜿蜒的萬崁公路;在茫茫的黑暗中,二十分鐘不見一輛來車,我想起隔天的上班日,黑暗像是有重量似的壓在身上,我徐緩補足油門,朝著歸途直奔。


關於我們家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