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召五日-Mon (4/25)

#1

這是噩夢嗎?大餐廳擠滿了穿著軍服的人們;台前,軍法官臉帶著笑,說著一個盜竊子彈上尉軍官的故事。

我回到了最不願面對,深層的恐懼。

套上了這身綠黑交錯的服裝,我不再認識自己,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年多前的創痕。

最立即的回憶,是信件中世界另一頭的香氣、排長長的隊伍等待公用電話,與夜中費玉清的晚安曲。

人的回憶是有選擇性的。我的腦中機制,傾向浪漫話鋼鐵煙硝。汗與淚水,被柔軟的思念取代。

軍法官的訓教滔滔,我仍是旁觀者。但在這麼多漠然、充滿睡意的人群中,誰不是呢?

#2
這次大家都不演了,一片趴在桌上的景象令我驚嚇,意義和形式更徹底剝離。連長手上的麥克風好像也選擇站在群眾這邊,悶著聲讓人睡意更濃。

同樣的場景,一年多前和今日對照,人們的野性更恣意了,是眾人對體制的抗議。虛假這次失敗了,灰頭土臉,我還不習慣表達厭憎,弟兄們為我表示了。

這就是今天的國軍,今天臺灣的男人國。

#3
所謂失去創意是什麼意思呢?

最近在自己身上,一陣「失去創造力」、「沒有靈感」、「思想貧乏」等等嚷嚷的來源從何而來呢?

「Eat, Pray, Love」的作者說,創意是 given by Muse,無法 fight for,也不能努力 Creat。賴聲川說,創意是時間的沈積,是日積月累的產物。

我的創意呢?要開始承認平凡了嗎?

19歲時,想張口吞下世界的雄志在哪?這11年,是平凡被製造出來的歷史,是大多數人逃不過,去夢想化的命運。

我呢?

我想創意是一種習慣。沒有人的創意建議幫得上忙,我需要摸索出自己的創意習慣,並且一旦找到,為它負責到底。

John Maxwell在「思考的黃金法則」中的一段追溯很有共鳴:『我的確花了八年,才學會如何在聽眾面前做我自己,並發展出自己的風格。整個過程對我是莫大的挑戰,有時候還感到異常孤單,覺得這世上似乎只有自己,不得不接受這許多改變的痛苦。』

可能這是最難的,一個人的成長,只有自己能探索。

我的創意習慣,我該自己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