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修煉的故事No.4] 冰山的一角

「五項修煉的故事」(註)第四輯:

冰山的一角-掌控影響組織成敗的隱性力量
1. 
「冰山的一角」是關於企鵝與海象的故事,他們各自有自己的煩惱。
  • 住在冰山上的企鵝們渴望吃到美味的蛤蜊,但蛤蜊隱於企鵝無法靠近的深海下...
  • 住在冰山大陸上的海象也熱愛吃蛤蜊,不過附近卻沒有讓他們潛入深海的水域..
於是,企鵝和海象握手結盟,企鵝願讓海象擁有蛤蜊的食用權,前提是海象得幫企鵝捕撈蛤蜊。

雙贏的局面讓越來越多的企鵝和海象搬到冰山上。但,問題開始產生了,看似平衡的生態圈面臨崩壞的危機...

2. 
「冰山的一角」的主題是系統思考。

什麼是系統?書裡這樣定義:
「系統是由一些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部分所組成,這些部分形成一個複雜且具有特定目的的整體。」

與「系統」思考相對的,是「線性」思考。

從自己的經驗,與綜合對周遭觀察的經驗,發現其實我們都已經太習於「線性」思考。
-星巴克很賺錢,所以賣咖啡一定容易賺錢;
-大家都在用FB,所以我也要跟進;
-夫妻常吵架,一定是因為他們感情不好;

人的潛意識中,似乎對系統思考有種莫名的抗拒。因為系統思考不符合人類惰性的本能,也不符合說一個好故事的原則。

在過去做網路行銷的時候,我們非常習慣操作故事行銷。然而,當人們在說故事時,常需要有前因後果,讓故事有所交代,且能說得通;所以要鋪陳、要有脈絡、要有起承轉合,故事才能因此而精采。

但往往,真實世界中所發生的事並非如此單純,而是由許多事件是交互影響的結果。

例如二次大戰的爆發,高中的歷史課本將原因簡化為斐迪南大公受到刺殺,但真的是這樣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自然課本將原因簡化為被熟透的蘋果掉落後擊中的啟發,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喜歡聽故事,但事實,卻遠比故事更重要。

日常的對話中,常聽人說不要「想太多」,但其實人常活得不明不白、不清不處,往往就是因為「想太少」。

事實是,我們不願意去深究原委,去挖掘出內在的問題,與問題背後的問題(Question behine Question: QBQ),甚至是看不見的、隱藏在冰山下巨大的問題。
3.
以自己為例,我太太是政大英文所四年級的研究生,她已經完成所有學分,也已寫完論文,但因為學校規定提論文口試的條件,是必須多益英文成績達890分(總分990)。

但因為她是從淡大歷史系考上政大英文研究所,所以考了四次多益,都差890分20~30分,現在必須休學,而且要到外面補習班,花費一萬多密集補習,期盼下次能通過。

我相信學校的立意是好的,校方的思路也許是這樣的「線性」思考:
a. 既然大家都是英文所,英文就該有一定標準;
b. 英文達到標準的最公平方式,就是參加國際級的檢定;
c. 若沒有達到標準,就不能畢業,因為表示英文不夠好,不能代表政大英文所的招牌。

但這樣的結果,是導致我太太的同班同學們,有超過一半的人無法在四年以內讀完研究所,必須休學,甚至可能終身無法拿到畢業證書的結果。

最遺憾的,是這樣的操作,使得我太太對英文的熱情瞬息減弱,信心不足,也越來越害怕英文。

在我的感受,這就是線性思考的缺乏,無法顧到更全面,也無法更周全,也對許多學生帶來不必要的挫敗感,甚至演變為人生的一個遺憾。
4.
最後,書中分享了鍛鍊系統思考的四個習慣:觀察、聆聽、反思、採取行動,並下了這樣的總結:
「當擁抱了系統思考的修練,會以不同角度看世界。 
以我們培養對系統查覺力的程度,我們可以從反應式的立場,提升到有目的或創意的立場,設計出在組織中產生永續結果的系統。」 

Read More: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厚達500頁的商業管理巨著「第五項修煉」,是許多經理人心中至高無上的經典,卻也是許多人枕邊的助眠寶典。只聞其書皮盛名,無法親逢其文采精華。

還好,感謝有才子大衛·哈欽斯(David Hutchens)和插畫家巴比·龔伯特(Bobby Gombert),用無限巧思,將五項修煉最核心的5大思想轉化為5本精采無比,可讀性奇高的繪本故事,稱為「五項修煉的故事」。

這套五本小書看似繪本,但其中內涵太不簡單,每本都分成兩段呈現:

前半段是繪本與故事,後半段是故事背後,所隱含五項修煉中精要的概念。簡單說,就是用狼與羊、旅鼠、企鵝海象、洞穴人的故事,來疏理、簡化500頁「第五項修煉」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