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修煉的故事No.5] 聆聽火山的聲音

「五項修煉的故事」(註)第五輯:

聆聽火山的聲音-開啟心靈及創造可能性的交談方式
1.
在一座沈睡以久的火山山腳,住著一群不知災難將近的村民。然而,當火山震耳欲聾響起隆隆的低鳴時,平和的人們卻為了保命,頓時一分為二。彼此爭吵的言語成了高牆,讓雙方無法交流。

這時卻有一群不願加入混戰的少數人們,以米蘿為代表,願意創造一種新的交談與聆聽的方式,也讓村民的命運有了新的可能性...

「聆聽火山的聲音」用悶燒松樹村村民的故事探討了人類對話的兩種模式和層次:
  • 討論(discussion)-將議題或問題分解成幾個部分;看見部分之間的區別;判斷及辯護自己的假設;說服、推銷、告知;最後,在某一個意義上達成協議。
  • 深度匯談(dialogue)-看見部分如何整合成為整體;看見部分之間如何連結;探詢對話背後的假設;藉由交談及探詢來學習/建立新的、共享的意義。
2.
「五項修煉的故事」這五本小書中,每個故事都有一位先鋒者;而每位先鋒者的出發點,都是從問題開始:
最讓我著迷的,是沒有一位先鋒者從起步心中就得到答案,甚至到了故事最後,也沒有一位先鋒者是信心滿滿、懷抱著清晰解答的。

他們啟程於問號,結束於疑惑。

但在第一個「問」與最後的「問」之間,每位先鋒者卻經過了精采無比的思緒碰撞、智慧交織的過程,也帶著劇情中的角色和讀者經歷了一次次的心智覺醒。
3.
第二次讀完了「聆聽火山的聲音」後,才發現,自己還得重新學習說話。

在故事中,文字產生圍籬,劃分界線,造成分裂,文字、語言上的「勝利」往往是自欺的。

火山爆發後,深陷在辯論中的雙方都覺得自己立場正確,諷刺的是,各方都覺得自己最後辯贏了。於是,他們壯大聲勢,加大聲音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然而,更大的聲音常是膚淺的,也隱含了內在更深的匱乏與心虛。

在人潮洶湧的大辯論之外,安靜的自省與思考在另一個角落悄悄發生。火山下的族群得有開創性思考,是由米蘿心中隱藏的「問號」和「刪節號」開始的。一開始要揭露真實的想法讓米蘿覺得不習慣,甚至感到羞愧、受人責難,她感到社會禁忌的牢籠掐著她的咽喉不放。

但米蘿不害怕,她繼續深入,勇於探索潛意識,將所有的想法挖出來,也邀請人們一起挖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樣的作法似乎和常理違背,情況明明十分危急,這群人卻不做任何事,只單純坐下來進行「深度匯談」。

但書中隱含的觀點是:越是危急關頭,越需要交談。因為,談話不一定是為了做出決定,有時候,談話本身就是問題的解答。至終,答案會在忘我的對話中,隱隱浮現。

這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觀念:「更大的聲音」與「內心的想法」相對。

聲音越大,越不容易自省,越以為自己更正確,也越敵視彼此;另一面,要挖掘內心的想法常讓人感到疑惑,也帶來許答案不明確的議題,但卻能帶進與人真實的合作,也更接受彼此。

然而,這也是一條艱難,少有人願意踏上的路...
4.
在信仰之路16年的觀察,我發現有些懷著「討論/辯論」心態的熱心基督徒。他們懷著熱火,一見到未信主的朋友就雄辯滔滔,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總試著要辯贏對方。他們的目的不在於彼此對話,他們的目的在於說服。然而,這樣的作法往往會一鼻子灰。

另一面,也有一些基督徒能抱持著「深度匯談」心態的基督徒,他們雖然信仰堅定,卻樂意傾聽未信主朋友對信仰的看法,不辯論、不批評,真實關心人的生活與需要。他們的嘴裡沒有掛著耶穌、耶穌,但往往他們卻更容易引人接受信仰...

Read More: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厚達500頁的商業管理巨著「第五項修煉」,是許多經理人心中至高無上的經典,卻也是許多人枕邊的助眠寶典。只聞其書皮盛名,無法親逢其文采精華。

還好,感謝有才子大衛·哈欽斯(David Hutchens)和插畫家巴比·龔伯特(Bobby Gombert),用無限巧思,將五項修煉最核心的5大思想轉化為5本精采無比,可讀性奇高的繪本故事,稱為「五項修煉的故事」。

這套五本小書看似繪本,但其中內涵太不簡單,每本都分成兩段呈現:

前半段是繪本與故事,後半段是故事背後,所隱含五項修煉中精要的概念。簡單說,就是用狼與羊、旅鼠、企鵝海象、洞穴人的故事,來疏理、簡化500頁「第五項修煉」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