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玩樂心智,翻轉學習想像

傳統教育中,學習和玩這兩個端點之間的距離相當遙遠。

只要和學習有關的,就不好玩;只要和玩有關的,就沒有學習。

學習是痛苦的、沉悶的、無趣的,像連續嚼了一個小時的青箭口香糖,索然無味。
而玩是不正經的、打發時間的、放縱的,像含在口中不安分的跳跳糖,狂野即逝。

然而,越來越多對大腦以及行為研究的科學,與其因應的教育趨勢,已逐漸打破了這樣的框架。

畢竟,從小到大,孩子本來就在玩;只有玩,是他們主動會去做的事。而玩的時候,孩子們更有活力,更快樂,更可創造一種沈浸式的心流(Flow)體驗,讓孩子放鬆且投入,並以最不費力的方式,帶來最大的學習效果。


創新教育中的玩,談的到底是什麼?

玩在創新教育中的角色比比皆是,然而,即使眾多創新教育都強調玩,但其著重的面向仍有細緻、微妙的差異。我試著以其中三種創新教育—華德福、耶拿教育(註1)、彼得思教育(註2)—來談:

一、華德福

在華德福教育中所談到的玩,至少有兩個重要的元素:
1. 玩可以重現生活,建構對世界的理解
華德福的課程常會出現角色扮演,透過種種的戲劇形式,讓孩子們去深探角色們背後的心理,並從生活中提取元素融入戲劇,逐步探索、擴充文本,讓故事有了不同的詮釋與發展。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讓學生們閱讀一本談到如何合作的繪本故事—「聆聽火山的聲音」,只是分享的方式很不尋常,我用抽籤來決定他們的展演方式。

這些籤中包含了默劇、音樂劇、偶劇、新聞報導、舞台劇……等稀奇古怪的戲劇形式,許多孩子們抽到時臉都綠了,心裡暗想:老師竟無所不用其極的整他們。

雖然如此,他們還是玩得不亦樂乎。孩子們自己編寫劇本、排戲、順歌詞,讓一本無生命的繪本活了起來,他們的創意千奇百怪,讓課堂充滿了歡樂與驚奇!

在進入某段歷史知識時,我也常讓孩子編故事、寫劇本。在角色扮演的同時,孩子們會從生活中提取元素融入,逐步探索、擴充文本,讓故事有了不同的詮釋與發展。

這樣的玩(角色扮演),孩子們從玩中重現真實生活的情境,遊戲(包含戲劇)會重現生活,建構對世界的理解,並體驗真實世界。
2. 玩可以激發孩子源源不絕的創意
當走進宜蘭著名的慈心華德福幼兒園的教室中,會發現有很多讓孩子們玩的原始素材,例如基本形狀的木塊、羊毛氈等。

華德福相信素材是重要的,當給孩子們簡單,原型的東西,他們就可以自己定義、創造,並產生新的玩的方式。越貧乏的素材,反而讓孩子能創造出不同玩的模式。

然而,若給孩子們太過具體、現成的東西,例如一台消防車,孩子們的創意就容易被限制,因為只能有固定的玩法。所以有些孩子才喜歡把玩具摔壞,然後重新試著組裝它,讓它可以重新被賦予意義。


二、耶拿教育(Jenaplan)

耶拿教育雖較少為台灣人所認識,但其實已在歐洲風行了近百年。在耶拿教育中的玩,談的主要是改變人與人互動的僵化模式。

2018年的暑假,我在政大的教師研習遇到荷蘭耶拿教育協會的負責人Jaap Meijer,他讓我見識了玩可以怎麼讓人們互動、翻轉班級的動能。

每天上下午上課時,Jaap都會用遊戲開場。到了研習的最後幾天,他索性脫下靴子,穿上涼鞋。玩起遊戲時,還赤腳和大家在整個教室裡奔跑。Jaap說:
多年前我在第一線教學時,每天都會和孩子唱歌,我們甚至編了曲庫,每天也有詩歌朗誦。我和孩子們在一起唱歌,在一起遊玩,這對課堂的氣氛很好。不然,課堂上就只剩下工作。 
我也很喜歡跳舞,我曾是個舞者,以往每天上課也都會帶著孩子跳舞,去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們互動,也在這些互動中,看見孩子不同的面向。
耶拿教育相信,「玩」提供了人們在語言之外互動的可能性。透過肢體動作、表情、動態的活動,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了解別人,也讓別人瞭解我們。

因此,Jaap認為,老師們該有高度的感知力,若班上孩子們已經露出疲憊的神情,就要創造出一個遊戲讓大家活過來。


三、彼得思教育(PTS Education)

至於台灣本土孕育了30年的彼得思教育談的玩,至少有三種思維:
1. 不怕錯中學,一關關闖出成就感
在彼得思教育中,孩子們的學習就像一個個階段性交疊、環環相扣的模組,讓學習就像是過關打怪、破解任務般富含成就感。

我發現在當孩子們覺得自己在玩的時候,比較不容易害怕犯錯,也更勇於爭取、嘗試,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探索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從一年級小組、班級性的活動(例如班內的展覽館),二年級跨班、全年級的專案(例如每年一度的校慶活動),到三年級全校、社會實踐的課程(例如學生自主規劃服務學習的課程),規模與難度一層一層擴展,學生由簡單到複雜,累積自我成就感,也為孩子們搭起台階,走上自己的舞台。
2. 引發孩子內在動力,發揮自己的亮點
彼得思教育認為,玩,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順著自我的本性發展,是找到並發揮自己的亮點。

因此,在彼得思中,玩不見得真的是一個「遊戲」或角色扮演,玩是一種心境、態度,是一種享受在其中的熱切投入。

這樣的玩,需要回到每個孩子自身,需要爬梳自己的生命脈絡,找到自我價值,成就感的來源。於是,陪伴的老師就顯得無比重要,老師需要傾聽、理解、問一個好問題,讓孩子自己找到力量,去面對擺在他前方的世界。

以彼得思教育2019年所開發的「今天?了沒」(Hello Me)桌遊(註3)為例,即從玩的角度切入,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自己的生命故事出發,協助玩家在反思、互問、對話中,找到自己的夢想與實踐的力量。
今天?了沒(Hello Me)桌遊底版
桌遊中有50個認識自我、夢想探尋以及目標實踐的創意問句卡片,透過動物角色扮演,讓孩子們挖掘過去、直擊現在、遇見未來,與夥伴們共同走過一場跨時空的內心壯遊之旅,問句例如:
  • 如果我是自己生命的建築師,我最想要拆除或建造哪個部分?
  • 如果明天殭屍軍團會毀滅人類文明,我會怎麼使用今天?

3. 玩出合作力
彼得思教育相當著重孩子們的合作,課程的設計也充滿了張力十足的合作關係。有時候,老師們會觀察團體動力,暫時中斷課程,運用玩的元素穿插於其中,

孩子們在經過了一個學期頻繁的互動後,對彼此和團體都積藏了不少的情緒,無論是開心的、難過的、憤怒的、感恩的,在活動進行時緊湊的當下,很難在群體中有機會對話。

有一年,在學生們辦完複雜度相當高的校慶後,我帶200多個孩子們玩了一個「連結」的遊戲,讓孩子們用玩的方式,統整並分享在合作過程中的喜怒哀懼。

大多數的資源都是有限的,給了出去之後,手裡的就變少了。

但在這個活動—「連結」—中不是這樣。

學生每人手拿一段一公尺的尼龍線,在一端打結,用十分鐘的時間,找至少三種對象分享在校慶合作從開始至今的感受。這三種對象是:想感謝的對象、有從對方身上學到事情的人、合作中曾有不開心經驗的人。

分享的越多,手中的資源越多;越多連結,生命越顯為豐富。

當你願意跨出一步,找到人分享,然後撕下一條線和他綁在一起,你不會因此而減少資源,你仍然擁有自己的那段,並且更多了對方的一段。

然後手握線頭,找下一個繼續分享、繼續連結。

十分鐘後,我請所有人舉起手來,這是個由200多人交織成的彩色人際網絡的驚人畫面。

因為分享,我們因而強大;因為分享,我們更有力量。

因為你們,就是我的力量。

在玩的時候,每個孩子各有自己的體驗,也自然內化成學習經驗,而當每一位個人的經驗被放在團體中,就成了團體智慧的呈現。

讓玩心成為生活的延伸

玩,是極為強效的學習模式。它很自然、輕鬆,不著痕跡地讓孩子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在玩樂中,我們學習怎麼吵架、怎麼說話、怎麼生活、怎麼成長。

在玩耍中,我們建立屬於自己的規則,也逐漸認識這個世界的規則。

期待未來的孩子們在學習的同時,能更多融入玩樂心智,甚至忘了自己正在「學習」這件事。這樣,學習才可能更內化、更切身,也更發掘每位孩子不同的可能。


  • 註1:耶拿教育(Jenaplan)
耶拿教育是德國教育家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1884-1952)於1923年在德國耶拿大學擔任教授期間,在所管理的耶拿附屬學校中大膽進行的改革計畫,也是對當時教育環境(甚至現今)的另類教學法,因此也稱為耶拿計畫。

耶拿教育其實在歐洲部分地區已綿延風行了近百年,最盛行的國家在發源地德國,即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1884-1952)所創辦之地。而荷蘭位居第二,整個國家共有176所耶拿學校。

耶拿教育由四大支柱—説話(talk)、工作(work)、遊戲(play)、分享(celebrate)—組成,四者交替、穿梭在孩子們的學習中,讓上學成了生活的延伸。對耶拿教育來說,孩子的學習應該是開心、快樂的。

  • 註2:彼得思教育
彼得思教育(PTS Education)改變傳統教育框架,強調學習應與真實生活情境相連,透過多元豐富而活潑的模式,幫助學生發現興趣專長並宏觀視野,使其在未來生活或就業時,擁有接受環境挑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步刊登於翻轉教育·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