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成為有「故事」的人—從華德福的〈冬至公主〉故事劇場說起

冬至將近,我以家長的身份,受到慈心華德福的邀請,來聽慈心特別為家長們準備的一場〈冬至公主〉故事分享會。

泛著微醺的興奮心情,我帶著滿滿好奇走進了二樓大教室。一進門,就見到兩位教師穿著一身素淨的白衣,微低著頭站在蓋著白色絲布、一個高起的長方形偶劇舞台後方;另有一位跪坐在旁說書的老師,手提著五音里拉琴,寧靜微笑著。

感受到一股無聲的力量,家長們皆紛紛放輕步伐,躡手躡腳地鑽入座位,等待這場蓄勢待發的故事劇場。

越是安靜,空氣間的張力就越是飽滿。

說書人簡單幾句引言後,便坐下撥弄起里拉琴,在純淨簡約的中式音調伴奏下,兩位教師掀開了蓋布,展露出小巧玲瓏的偶戲舞台,這個象徵的儀式好像一個現實扭曲的力場,讓人頓時墜入了故事的魔幻世界。
〈冬至公主〉的偶戲舞台

舞台上,層層色澤柔和的手染布交疊,木頭、枝條、樹葉、松果一字排開,道具簡單又純粹,加上以細繩控制、沒有臉孔的戲偶,讓觀看者的想像力能隨著故事開始延展、沈醉。

〈冬至公主〉的故事結合了《格林童話》裡〈睡美人〉、〈白雪公主〉的情節,並加入了華德福故事中特有的人與自然間善意、純真的互動:

王國中受人喜愛的公主有日在森林深處迷了路,白鳥協助她在樹梢上入睡,也好心地飛回皇宮,告知國王公主會沈睡直到冬至夜晚。 

急切的國王懸賞人民尋找公主,找到的便可和公主成婚。可想而知,沒有人找得到公主;直到最後,遙遠國家的王子勇敢走入森林,王子沿路幫助所遇到的飢餓的小孩、乾渴的樹木,和凍僵的鴨子,同時也暗中受到小矮人的幫助。 

最後,小矮人給了王子一件紅衣,王子披著紅衣找著了白鳥,紅衣發出溫暖的火焰,讓樹上熟睡的公主甦醒,自此二人永享幸福快樂。

華德福教育為什麼說故事?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極為看重故事在孩子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小孩較為詩意、感性,不像大人滿腦子理性思維。慈心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分享:
「童話故事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滿足心靈深處的需要,這樣的需求並未進入清醒的意識,如同物質器官需要食物營養,心靈也渴望這樣的精神食糧。 
透過成人的敘說,童話,以圖像的方式提供孩子重要的體驗。」

圖片出處:Housatonic Valley Waldorf School
類似〈冬至公主〉這樣的故事,以獨特偶劇的形式呈現,被安排在華德福幼兒園每一天的課程節奏之中,猶如重複的韻律,讓故事融入生活,好像一匙香醇的熱牛奶,滑入濃濃的熱可可中。

孩童透過重複聆聽故事,幫助他們在心中形成如波斯地毯經過多重交織般,堅固厚實的信念;這種信念,將帶著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保持正向、坦然面對生命中的挑戰,並擁有自我安慰的能力。

我想起榮格學派中,談到故事是人類精神的原鄉,對孩童人格的塑造不可或缺,無論是各民族的神話故事、在地流傳的怪奇傳說、或被傳布到世界各地的歐洲童話,都是人們可以從中汲取意義與力量的精神資源。

如何準備一個好故事?

〈冬至公主〉故事說完了,白色蓋布重新覆罩舞台,魔幻的世界褪去,我們再度被拉回現實。老師們和我們聊起了故事在華德福教育中的角色。對話中,一位知性、聲調溫暖的男老師富含洞見的分享,格外吸引我的注意。我將他的分享整理出幾個要點:

1. 故事的目的:對應孩童生命階段的需求


故事,要對應到孩子的需求。孩子聽完故事後,發現自己的經驗不是獨有、孤單的,故事裡的角色也跟他一樣經歷到相似的事,孩子因此而得到滿足、安慰。

因此,故事的背後是存在意圖、意涵的,但華德福的老師不會在故事說完後,直接說:「所以,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不要欺負別人。」而是讓孩子自己體會、內化,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進而進入孩子思維底層、療癒到行為,給予幼兒內在支持的力量。


2. 故事的挑選:展現一個良善、向人展開雙臂的世界


對幼兒園來說,華德福的故事多從《格林童話》中選取素材,直到小學三年級之後,才開始進入各民族的創世紀神話。

然而,不像〈睡美人〉、〈白雪公主〉中,有邪惡的角色,以及對孩子來說危機四伏的世界;華德福在故事的挑選上,整體共同對孩童傳達一個核心的概念:這個世界是善的,世界是展開雙臂歡迎人的。

透過故事,向孩子們緩緩揭開了世界的圖像,讓孩童從故事中體會到我和世界、和動物、和他人友好互動的關係;例如小矮人為迷路的王子提供食物和水,王子也善良地對待凍僵鴨子與枯乾的樹。


3. 故事的頻率:扎實而不貪多


在幼兒園中,一個故事的「壽命」大約會被重複述說三週,讓人物、情節、歌謠、文字細緻的編織到孩童的生活中,直到它們逐漸被消化,成為孩子們口中彼此交流的話題,甚至在行為中展現出來。


4. 說故事的人:要和所說的故事「在一起」


老師特別對常對孩子說故事的家長們說:「當故事跟你『在一起』時,小孩會感受到。」說故事的人該和故事水乳交融,因此,選故事要有感,說故事時,才能讓孩子有感。

另外,說故事時,語調不需太戲劇化,搶走故事原本的力量;說故事的人應該讓故事自己說話,不讓孩子錯亂該注意的焦點。難怪在聽〈冬至公主〉時,老師的語氣平緩、輕盈,讓故事情節穩穩地掛在上方。


我相信,一個從小就有故事陪伴的孩子,也將更有力量形塑並述說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畢竟,我們建構世界的方式是以故事堆砌而成。沒有故事,經驗就難以形成意義。安奈特(Annette Simmons)在《說故事的力量》一書裡寫著:
「一個好故事一旦被植入後,會不斷自我重複,並繼續經由一道過濾的程序處理新的經驗,引導未來的經驗朝向你所期望的觀念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