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一天,上課比手遊更好玩……
手機的使用,是令數位時代的老師們焦頭爛額,卻又難以迴避的一件事,很多學校甚至設置了專門的「養機場」,集中管理孩子們的手機。
手機,就好像潘朵拉的盒子中毒蛇猛獸般的災禍,必須被牢牢看守。
然而,換個角度思考,通常在我們覺得一件事有趣、好玩的時候,就會主動持續投入。現在眼睛離不開螢幕的孩子們,不也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掌中世界比呆板的課堂來的更迷人嗎?
因此,當學生玩手機時,PTS教育的教師很少說:「手機收起來!」或「再玩就沒收!」因為我們曉得,孩子們玩手機這件事傳達了幾個重要且珍貴的訊息:
透過這樣的逆向思維,課堂中該調整的不再是學生,而是老師自己;我們會開始與內在的自己對話:「我到底做了什麼,讓課程變得無聊了?」
對孩子們來說,滑手機這件事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主動投入,再晚也會熬夜。因此,老師要如何讓課堂讓孩子們覺得就像玩手遊一樣,願意蜂擁投入?
與其強力制止學生玩手機,不如換個方式,找到新的教學策略,若學生在真實世界中找到了更好玩、有趣的事,他們也自然會轉移注意力,投入課程。
玩,是人生最大的學習!
近年來,「玩」已經是創新教育的一大關鍵字,多種研究顯示,在課程中融入遊戲,將是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學習社會化、激發創造力與學習動力的重要因子。SuperBetter的設計者珍·麥高尼格(Jane McGonigal)以科學的方法應證遊戲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她認為「玩遊戲時自然表現出的能力」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變得快樂、健康及成功所需要的能力」緊密相連!
PTS教育創辦人夏惠汶相信:「玩,是人生最大的學習!在人覺得有興趣、好玩的時候,就是最認真投入、最有學習的時候。」
問題是,若學生在傳統教育多年,早已對制式的學習生厭,排斥讀寫和聽講式的課堂,甚至以為考試成績就等於學習。這樣的孩子已磨掉了對學習的渴望,好奇心與探索力也早已蒙上一層灰。該如何讓這樣的孩子重新投入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呢?
第一,運用多元策略,打開學習的無限可能
有一次,我們驅車到了一個遙遠、有風車佇立的學校舉辦PTS教育工作坊,課程的一開始,我們拋了個問題給老師們:「從小到大,自己最好玩的一個學習經驗是什麼?」
帶領工作坊的一位老師也不自覺回憶起,國中原本痛恨英文的自己,看了《悲慘世界》的音樂劇,在查英文歌詞的過程中愛上英文,最後竟讀完了英美文學研究所。
這群素未謀面的老師們的回答令我們驚奇:為什麼大家最好玩的學習經驗,都出現在非所謂「正規」的學習經驗之中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這些學習經驗中,都不是以傳統的學習策略進行的。
如果孩子有機會跳脫原本的學習框架,發現「原來這樣也能學!」的驚呼,也許就是一個翻轉動力的機會。
因此,我們常在課堂中引入多元的策略,從體驗教育、數位科技、敘事治療、桌遊、團康活動中擷取點子,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件很好玩的事,重新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
甚至有一年,我們趁著暑假,帶著老師們一同發想,在自己的教學經驗中,曾經透過哪些努力或策略,讓課程變好玩了。最後彙整成一套「課程fun box」的教學大補帖,找出好玩的模式,讓老師們隨時可以從中找到課程的新元素。
第二,給予自由、開放的空間,讓學習發生在意料之外
被譽為「兒童程式之父」的密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在《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寫著:「玩樂需要結合好奇、想像和實驗,創造不怕犯錯,且可以從錯誤中學習的環境。」
PTS教育相信,當給予孩子們自由、開放的空間,在安全的範圍中,允許多樣的可能性,學習動力就會在體驗中產生。
在傳統的分科教育裡,嚴密的進度安排和時間規劃,讓學習成了一紙列不完的待辦事項清單,所有的事都被精準排定了,孩子必須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工作事項。
然而,真實的學習並不像待辦事項,而比較像是漫步在都市的小巷中,你永遠不曉得自己將發現什麼新事物。
在英文中,有個許多美國人所公認最美麗的一個字,也是翻譯者心中最難翻譯的其中一個字—「Serendipity」,很能傳神地說明這樣的學習。Serendipity大略的翻譯是:意外發現有價值或認同的事物的現象。當我們允許孩子的學習有開放的空間和彈性時,他們就有機會能找到料想之外的答案。
我們曾經遇到一位高一相當沒目標的女孩小涵,因為在PTS教育的環境裡,沒有壓迫的課程或逼人的老師催促她學習,反而有了很多慢下來呼吸與自我探索的時間。於是,在一下參加了校內的設計比賽得名後,她發現對手繪與設計的樂趣,開始瘋迷動漫,也在每次大型活動中擔綱美宣設計組的靈魂人物。到了高三,她越來越有自信,甚至推甄上了知名大學的平面設計系,「意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目標。
對於青少年來說,玩是在日常生活中迸發而出的點子,看似無意義,卻常能跳脫現有世界的框架與想像;沒有量化指標可供參考,但是,參與者會覺得有趣、開心、有種特殊的滿足感;參與事件的時間可能很短,但卻讓人回味無窮。
給學生空間,不是永遠管控。玩,就是讓學生有機會發揮想像力。
第三,讓學習就像團體破解任務,一次次建立成功經驗
PTS教育中,有個相當具代表性的課程,就是孩子們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會接觸到的專案課程。在專案課程中,我們發展出難度、活動規模,與合作範圍循序漸進遞增的課程經驗。
孩子們必須根據該次專案的主題,透過自主發想出活動內涵,撰寫企劃書並實際執行。這樣的專案課程用三年的時間鋪陳,一環接著一環。對學生來說,每一次的合作都是一種征服與跨越,與對自我的挑戰,就和玩遊戲中的破關、打怪的經驗一樣。
在專案的執行中,大家同有一個目標,一起投入做事,享受彼此合作的過程。面對想放棄的時候,咬牙撐過。而過程中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予資源,陪伴學生建立起每次專案課程的成功經驗,讓孩子們最後的成果得到肯定。
近幾年天氣越發炎熱,五月之後,台北盆地總是悶熱異常,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力也明顯降低。有一次,課程當中在談論關於團體生活中的界線這個議題,學生突然提到,想要做點好玩的事情,而且可以實踐這個概念,他們做的事情,就是「砸水球」。
但是,要達到尊重團體中其他人想法的這個概念,學生自己組織,到每個辦公室和老師們提出,他們想要完砸水球的活動,得到了很多的回應:
然而,學生想玩的心願如此堅定,因此,他們在三天內完成了活動計畫、簽屬完學校行政單位的核備之後,利用中午時間,在操場拉出安全區域,盡情地用20分鐘玩了砸水球活動。有趣的是,玩水球的學生花了近40分鐘的時間把場地收拾乾淨!
透過這樣另類的活動,孩子們發現學習可以這麼好玩,也發現團體生活的約定與尊重他人,可以在活動中真正被實踐。
當孩子們在同儕中自己組織並且完成一件想做的事情時,我們相信,在未來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或與他人合作時時,也會想起這樣的成功經驗,且覺得下一次也可以做得到。於是,就會塑造一個正向循環的心智模式,讓孩子們準備好面對未來迎接他們的種種困難。
懂得玩,就懂得學
在PTS教育中,玩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玩看起來混亂、沒有規律,其實隱含了老莊思想「無為而治」的智慧,亂中有序,亂有道理,透過摸索從做中學,孩子們建構起屬於自己的規律。
玩,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順著自我的本性發展、是找到並發揮自己的亮點、是探索並實踐自己的目標。我們認為,玩不見得真的是一場「遊戲」;玩,是一種心境、態度,是一種享受在其中的熱切投入。
當孩子們發現玩和學習的界線漸漸模糊,並在玩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目標,他就能開啟自主學習的開關,投入這場人生的玩樂冒險中。
(本文由吳緯中老師、馬嶔老師合著)
手機的使用,是令數位時代的老師們焦頭爛額,卻又難以迴避的一件事,很多學校甚至設置了專門的「養機場」,集中管理孩子們的手機。
手機,就好像潘朵拉的盒子中毒蛇猛獸般的災禍,必須被牢牢看守。
然而,換個角度思考,通常在我們覺得一件事有趣、好玩的時候,就會主動持續投入。現在眼睛離不開螢幕的孩子們,不也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掌中世界比呆板的課堂來的更迷人嗎?
因此,當學生玩手機時,PTS教育的教師很少說:「手機收起來!」或「再玩就沒收!」因為我們曉得,孩子們玩手機這件事傳達了幾個重要且珍貴的訊息:
- 你的課程對學生不夠具有吸引力了;
- 是時候可以和學生對話,重新調整課程了。
透過這樣的逆向思維,課堂中該調整的不再是學生,而是老師自己;我們會開始與內在的自己對話:「我到底做了什麼,讓課程變得無聊了?」
對孩子們來說,滑手機這件事不用別人教,自己就會主動投入,再晚也會熬夜。因此,老師要如何讓課堂讓孩子們覺得就像玩手遊一樣,願意蜂擁投入?
與其強力制止學生玩手機,不如換個方式,找到新的教學策略,若學生在真實世界中找到了更好玩、有趣的事,他們也自然會轉移注意力,投入課程。
玩,是人生最大的學習!
近年來,「玩」已經是創新教育的一大關鍵字,多種研究顯示,在課程中融入遊戲,將是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學習社會化、激發創造力與學習動力的重要因子。SuperBetter的設計者珍·麥高尼格(Jane McGonigal)以科學的方法應證遊戲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她認為「玩遊戲時自然表現出的能力」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變得快樂、健康及成功所需要的能力」緊密相連!
PTS教育創辦人夏惠汶相信:「玩,是人生最大的學習!在人覺得有興趣、好玩的時候,就是最認真投入、最有學習的時候。」
問題是,若學生在傳統教育多年,早已對制式的學習生厭,排斥讀寫和聽講式的課堂,甚至以為考試成績就等於學習。這樣的孩子已磨掉了對學習的渴望,好奇心與探索力也早已蒙上一層灰。該如何讓這樣的孩子重新投入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呢?
第一,運用多元策略,打開學習的無限可能
有一次,我們驅車到了一個遙遠、有風車佇立的學校舉辦PTS教育工作坊,課程的一開始,我們拋了個問題給老師們:「從小到大,自己最好玩的一個學習經驗是什麼?」
- 一位年輕,剛踏入教師生涯,生平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老師的女老師說,是讀大學時,帶領高中生玩團康的體驗,她回味那種與人互動的滿足,難以取代。
- 另一位沈穩,深思熟慮的男老師說,是大學畢業前,一趟為期10天,每天都行程滿滿、精實的畢業旅行,他們走遍台灣各地,參訪、考察不同學校的教學,讓他對學習的可能大開眼界。
- 還有一位擁有學者般氣質的歷史老師說,是自己大學意外選修到的一門家族治療課,她訝異用敘事的方式,竟能挖掘生命背後層層的深度。
- 最後一位活潑逗趣的男老師說,是國中的一堂美術課,那時老師讓他們製作版畫,雖然他的版畫搞砸了,但老師讓他們用說的方式呈現美術作品,他能言善道的特質收到注目,得了生涯中美術課最高分的一次。
帶領工作坊的一位老師也不自覺回憶起,國中原本痛恨英文的自己,看了《悲慘世界》的音樂劇,在查英文歌詞的過程中愛上英文,最後竟讀完了英美文學研究所。
這群素未謀面的老師們的回答令我們驚奇:為什麼大家最好玩的學習經驗,都出現在非所謂「正規」的學習經驗之中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這些學習經驗中,都不是以傳統的學習策略進行的。
如果孩子有機會跳脫原本的學習框架,發現「原來這樣也能學!」的驚呼,也許就是一個翻轉動力的機會。
因此,我們常在課堂中引入多元的策略,從體驗教育、數位科技、敘事治療、桌遊、團康活動中擷取點子,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件很好玩的事,重新找到學習的內在動力。
甚至有一年,我們趁著暑假,帶著老師們一同發想,在自己的教學經驗中,曾經透過哪些努力或策略,讓課程變好玩了。最後彙整成一套「課程fun box」的教學大補帖,找出好玩的模式,讓老師們隨時可以從中找到課程的新元素。
第二,給予自由、開放的空間,讓學習發生在意料之外
被譽為「兒童程式之父」的密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在《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寫著:「玩樂需要結合好奇、想像和實驗,創造不怕犯錯,且可以從錯誤中學習的環境。」
PTS教育相信,當給予孩子們自由、開放的空間,在安全的範圍中,允許多樣的可能性,學習動力就會在體驗中產生。
在傳統的分科教育裡,嚴密的進度安排和時間規劃,讓學習成了一紙列不完的待辦事項清單,所有的事都被精準排定了,孩子必須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工作事項。
然而,真實的學習並不像待辦事項,而比較像是漫步在都市的小巷中,你永遠不曉得自己將發現什麼新事物。
在英文中,有個許多美國人所公認最美麗的一個字,也是翻譯者心中最難翻譯的其中一個字—「Serendipity」,很能傳神地說明這樣的學習。Serendipity大略的翻譯是:意外發現有價值或認同的事物的現象。當我們允許孩子的學習有開放的空間和彈性時,他們就有機會能找到料想之外的答案。
我們曾經遇到一位高一相當沒目標的女孩小涵,因為在PTS教育的環境裡,沒有壓迫的課程或逼人的老師催促她學習,反而有了很多慢下來呼吸與自我探索的時間。於是,在一下參加了校內的設計比賽得名後,她發現對手繪與設計的樂趣,開始瘋迷動漫,也在每次大型活動中擔綱美宣設計組的靈魂人物。到了高三,她越來越有自信,甚至推甄上了知名大學的平面設計系,「意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目標。
對於青少年來說,玩是在日常生活中迸發而出的點子,看似無意義,卻常能跳脫現有世界的框架與想像;沒有量化指標可供參考,但是,參與者會覺得有趣、開心、有種特殊的滿足感;參與事件的時間可能很短,但卻讓人回味無窮。
給學生空間,不是永遠管控。玩,就是讓學生有機會發揮想像力。
第三,讓學習就像團體破解任務,一次次建立成功經驗
PTS教育中,有個相當具代表性的課程,就是孩子們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會接觸到的專案課程。在專案課程中,我們發展出難度、活動規模,與合作範圍循序漸進遞增的課程經驗。
孩子們必須根據該次專案的主題,透過自主發想出活動內涵,撰寫企劃書並實際執行。這樣的專案課程用三年的時間鋪陳,一環接著一環。對學生來說,每一次的合作都是一種征服與跨越,與對自我的挑戰,就和玩遊戲中的破關、打怪的經驗一樣。
在專案的執行中,大家同有一個目標,一起投入做事,享受彼此合作的過程。面對想放棄的時候,咬牙撐過。而過程中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予資源,陪伴學生建立起每次專案課程的成功經驗,讓孩子們最後的成果得到肯定。
近幾年天氣越發炎熱,五月之後,台北盆地總是悶熱異常,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力也明顯降低。有一次,課程當中在談論關於團體生活中的界線這個議題,學生突然提到,想要做點好玩的事情,而且可以實踐這個概念,他們做的事情,就是「砸水球」。
但是,要達到尊重團體中其他人想法的這個概念,學生自己組織,到每個辦公室和老師們提出,他們想要完砸水球的活動,得到了很多的回應:
- 後勤處:室內空間有很多電子器材,而且是磨石子地面,容易濕滑造成安全疑慮。
- 其他班級的任課教師:如果你們的聲音太大,會干擾我們正在進行的課程。
- 不想參與的同學:擔心衣服會弄髒、鞋子不容易乾……。
- 課程督導:在校園內學生自主的活動,都需要撰寫計畫書,並且取得行政單位、教師或家長的同意才可以實施……。
然而,學生想玩的心願如此堅定,因此,他們在三天內完成了活動計畫、簽屬完學校行政單位的核備之後,利用中午時間,在操場拉出安全區域,盡情地用20分鐘玩了砸水球活動。有趣的是,玩水球的學生花了近40分鐘的時間把場地收拾乾淨!
透過這樣另類的活動,孩子們發現學習可以這麼好玩,也發現團體生活的約定與尊重他人,可以在活動中真正被實踐。
當孩子們在同儕中自己組織並且完成一件想做的事情時,我們相信,在未來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或與他人合作時時,也會想起這樣的成功經驗,且覺得下一次也可以做得到。於是,就會塑造一個正向循環的心智模式,讓孩子們準備好面對未來迎接他們的種種困難。
懂得玩,就懂得學
在PTS教育中,玩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玩看起來混亂、沒有規律,其實隱含了老莊思想「無為而治」的智慧,亂中有序,亂有道理,透過摸索從做中學,孩子們建構起屬於自己的規律。
玩,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順著自我的本性發展、是找到並發揮自己的亮點、是探索並實踐自己的目標。我們認為,玩不見得真的是一場「遊戲」;玩,是一種心境、態度,是一種享受在其中的熱切投入。
當孩子們發現玩和學習的界線漸漸模糊,並在玩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目標,他就能開啟自主學習的開關,投入這場人生的玩樂冒險中。
(本文由吳緯中老師、馬嶔老師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