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轉動學習—如何用活動企劃課程帶出能應變、創造的孩子?

在真實世界中,改變,才是常態

「學校如何帶出能因應環境的改變而創造、應變的孩子?而不是在既定框架中死守現狀、無法變通的人?」這是近年來在創新教育的討論中不斷被提起的難題。

多數的課程都是照著一套既定的教材和課表走的。學生一週的課表就像台北市整齊的四樓水泥公寓一樣,規矩而方正,經過精密的演算。

這樣的課程,能帶出遵循規範、按表操課的孩子。但真實世界是靜止不動的嗎?

被問到在學生在實驗教育畢業後,是否能適應國中不同教育體系下的生活,走在實驗教育前端的台北市和平實小黃志順校長說:
不論讀哪所學校,轉換一個環境總有適應的問題。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要不要適應,而是我們的孩子能否縮短適應的時間。若小孩都能夠達到自學,他們就能夠自己找到解決方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在真實世界中,一成不變是異常;改變,才是常態。

早晚有一天,孩子們都會離開學校。而當他們孤身一人去面對難以預測、瞬息萬變的社會時,他們能否滿懷自信,不被捉摸不定的浪頭淹沒?
畢業成果展執行秘書同學完成執行企劃簽呈,確認可以舉辦活動時,露出滿足、燦爛的笑容

PTS教育(PTS Education)中的「S」,其中一個面向指的是「Socialized」(社會化),其核心精神是課程能對應社會議題,培養出能理解社會脈絡,進而根據環境的轉化,在現有框架中,去創造新的課程可能性的孩子。

而PTS教育中的「活動企劃」課程,正是「社會化」最具代表性的課程,課程的背後有三個思維:
  1. 讓學生從活動發想、規劃、執行中,建立自信心,打造成功經驗;
  2. 營造多元舞台,讓孩子應用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在一個真實情境中實踐、做中學;
  3. 活動舉辦過程中,讓孩子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互動中合作、共創,聆聽他人的聲音,也找到自己的聲音。
2020年席捲全球的武漢肺炎,剛好為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殘酷而真實的舞台,這學期的主軸課程—活動企劃,也成了孩子們最艱難的考驗……


這是一個屬於我們的時代—畢業成果展的故事

第一幕:延遲了兩週的開學 
每年到了二月開學時分,都是開平餐飲學校三年級學生們內心怦然期待的盛典。

200多位18歲左右的孩子,經過了一年在業界的實習洗禮後,從不同單位回到學校,進行最後一學期的課程,好像遠方漂泊的船隻,約定好從四方一同返鄉回航。

在最後這個學期,有個活動在等著他們—畢業成果展。這是三年來規模最大、複雜度最高、學生自主性最強的專案,學校讓主導權回到學生,由學生自主從發想、企劃到執行一手包辦,每一屆的同學都渴望成為傳說,讓學弟妹仰望、追隨。

對很多孩子而言,這是他們三年學習旅程終點的聖杯,是他們最終要取得的榮耀;同時,這也是這個學期活動企劃課程的主軸之一。
往年的畢業成果展,模式多是邀請畢業生的家長前來學校,舉辦展覽和餐會,讓家長能見證孩子們三年的學習和成果。

只是,學期一開始,就籠罩了一股不祥之氣。因著疫情緣故,延遲了兩週開學,大家彷彿預見了還有一陣狂風暴雨在前方等候著。

第二幕:當一切都分崩離析時,我們還剩下什麼?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他經典小說《雙城記》的開場白寫著:「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除此之外,我想這還是一個屬於我們的時代,無論好或壞。

2020年4月10日,台灣確診已近400例,蔓延全球的世紀疫情新冠肺炎(COVID-19)沒有止住的跡象,三番兩次帶來衝擊;它像個揮之不去的一團濃霧,滲入每個人的身體心靈。
活動企劃團隊戴上口罩,向評審簡報第二版企劃案的時刻

這段時間,我和學生們都是以回應局勢的方式來規劃活動。常膽戰心驚看著手機裡指揮中心的訊息,深怕隔天又發佈了什麼影響活動舉辦的噩耗:
  • 一開始,在沒有疫情的狀況,我們想到飯店舉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傳奇成果展;
  • 接著,發布室內活動必須100人以下,所以我們退一步,回到學校餐廳,打算辦一場小而美的精緻餐會;
  • 再來,又釋出了得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的限制,我們只好再考量是否改成茶點分享會,或管制參展的人數,拉開人和人的距離。

然後,下個消息會是什麼?還會有什麼法令限制?封城嗎?停課嗎?

我察覺,心理學著名的「嫌惡損失」(loss aversion),正發生在我們這群籌辦畢業成果展三年級的孩子們和我身上。

遺失100元的感受,比收到100元更加強烈;比起獲得,人們對失去的感受更切齒。根據研究,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衝擊約為獲得的2.5倍,因此,人類會盡其所能地避免失去。

這樣的生物設定,讓我們傾向打保守牌,讓我們做安全、可預測的決定。然而,我們越害怕損失,反而越容易遭受損失,越無法從損失的挫敗中站起來。

一次次的改變和損失,讓我們灰頭土臉,越來越下沈,越來越無力,也快要了再次站起的勇氣,因為已經能預料下一波的打擊。

如果我們不改變,仍繼續以回應的態度來面對,堅持著「嫌惡損失」心態,我們還能承受多少變動?

很多孩子們露出憔悴的臉,有一些無奈和失落,好像被擠乾了、抽空了,似乎又沒有肯定的希望擺在前方,也有人說:「覺得快要沒有動力了......」

第三幕:「我們來進行個『極端情況想像練習』吧!」
給了孩子們標竿,卻無力陪伴一起達到;看到他們從渴望到失望,也許是教學過程中最難過、無力的事。

但轉念一想,PTS教育到底想教會學生們什麼?不只是學習縝密企劃的能力,而是一切都計劃周詳,以為妥當可安歇時,卻轉瞬土崩瓦解,還能繼續展現韌性,以沈著堅毅的態度,解決眼前的問題,保持應變與彈性。

變局,逼著我們縮限;縮限,卻讓我們發揮創意、展現毅力。

在關於疫情接二連三的噩耗消息發布後,我和學生執行長小強閉門長談,決定這一次,要毅然改變活動規劃的走向。我們要斷然拿起斧頭,擊碎湖面上殘餘的浮冰,破壞現況的穩定,直接盪到擺錘的另一個極端。

走一條沒有走過的路,雖然陌生,但心裡卻不感懼怕;因為信任,就相信能彼此共創。
這次,我們不再只想到此刻的應變方式,而是想到下兩步的方案;我們走在事件發生之先,而不是被時局壓著打。

這次,我們不再回應現象,不再被疫情追著跑,而是拿回主導權,轉身追著它跑。

回到班上,我帶著孩子們進行「極端情況想像練習」,我請他們思考:「如果疫情朝最糟的方向發展,還有什麼是無論形勢如何嚴重,還能穩穩執行、毋需疑慮的方案?」

首先,掌握畢業成果展活動最核心的精神:統整展現三年所學、表達感恩與感謝。接下來,再一起找到極端限制中的最大創意可能,開創出一局從來沒有人下過的棋。

這是個充滿淚水和情緒滿溢的對話,到了下課前,全班達到了共識:我們決定不辦實體的餐會和展覽,而要辦一個新型態的成果展。

第四幕:「企劃,就是做夢的能力!」
在決定要大幅逆轉活動的走向後,我花了整整7個小時,徹夜和核心團隊的學生們一起重新「做夢」。

7個小時後,當我們走出閉關的門時,手中拿著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就是我和孩子們所做的「夢」,我們以圖像完整呈現我們想做的事:冰山之上,是我們此次成果展想展現、創造的具體展出形式;冰山之下,是我們三年吸收的養分,和畢展想要傳達的內涵與理念。我們決定以三個面向來規劃:
我和學生們用圖像語言,以一張長卷說完整個活動的亮點

1. 以「饗宴包」取代實體的餐會

實體的餐宴若要轉換形式,可以有什麼形式讓孩子展現三年餐飲的專業?我和學生們的答案是—真空調理包。

過往的成果展,是一場大型的300人餐宴,今年跳脫框架,製作1500份饗宴包,讓300個家庭在不同的時空中,都能享受的溫馨餐宴。

除了單純製作調理包,孩子們也在料理中融入對土地的關懷。每道料理都至少使用一個有故事性的台灣好食材,我們努力傳達一個理念:「以料理包覆台灣好食材,用食物傳遞對土地的愛。」

並以使用在地食材的理念,向台灣各地獲得產銷履歷認證的頂尖食材商爭取贊助,最終獲得十八養場、博士鴨以及有產銷履歷的四家菜農贊助(漢光果菜生產合作社、紅豆農產行、雲林縣西螺鎮蔬菜產銷班第16班、高雄市加洲果菜運銷合作社),再經孩子們的手藝和巧思,製作成惟茸紅棗燉雞湯、蘭陽西魯肉、義式鄉村油封鴨附鴨骨肉汁、乳酪地瓜軟歐......等特色菜餚。


2. 以「雜誌刊物」取代一次性的展覽

往年成果展都規劃了數間的展覽館來呈現三年的學習,雖然當日熱烈精彩,但也大量製作了一次性的美宣用品,讓展覽宛如光輝燦爛的煙火。

今年學生們想到可將實體的展覽轉變成雜誌上多元豐富的主題。讓學生們各自發想各具特色的主題,學習採訪、攝影、文案撰寫、版面設計等多元的能力,最後製作成清新的文青風雜誌刊物。

原本一日就結束的展覽,變成長久存留的雜誌,不管畢業多久,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舒適翻閱。

3. 以「線上節目」取代現場的表演活動

第三個展現模式,孩子們想到拍攝節目,並在社群網站上進行首播的方式,讓更多人見證學生們的創意。其中的兩大節目特別有看頭:

一個是邀請餐飲大師Taïrroir 態芮餐廳米其林二星主廚何順凱、知名美食趨勢評論家Liz,親自蒞臨學校,拍攝饗宴包開箱的美食節目,Liz也特別鼓勵學生:「在面對疫情能發展與以往不同的方式做展現,願意花時間去研發冷凍食品,對菜色也有很好想法,相信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

另一個節目是大師傳承系列影片,邀請業界的大師和與陪伴孩子們三年的學校師傅,傳承一道有故事性的料理給學生,做為畢業前的祝福。例如有廚神之稱的青青餐廳施建發主廚傳承「麻油雞」,將臺菜三寶(麻油/薑、紅蔥頭/豬油、雞油/蒜頭)融入家常料理麻油雞裡,不只傳承廚藝,也傳承臺菜的精神。

第五幕:透過活動,實現社會關懷,創造自我價值
所謂企劃,就是弄假成真、無中生有的魔術。

當你相信一件事,篤定不疑,沈浸在自己所編織出的圖像時,你會產生一種渲染力,感染身旁的人們,讓他們逐漸也相信你所相信的、跟隨你所開創的。

這也是我在此次活動中,和孩子們的深刻體會。200多個孩子,在畢業前夕,創造了一個活動前所未有的形式和展演。

在這次世紀疫情的巨大限制中,我們沒有被壓扁成小鼻子、小眼睛、小志氣,反而更殺出一條路,讓創意不被環境侷限。限制越大,我們的企圖心更高,野心更大;夢,也做的更大。

當畢業成果展圓滿結束,全部的畢業生和老師們聚在一起,共同慶祝成果。除了開心達到目標外,讓孩子們覺得格外有意義的,是所有販售「饗宴包」餐點,將捐出5%給孩童相關的公益機構,落實社會關懷。

學生副執行長阿樺在台上說:「比起弱勢的孩童們,我們擁有很多好的學習資源。因此,在這次的畢業成果展,我們希望能利用活動的盈餘,去幫助社會上缺少資源的孩子們。」

聽見這樣的分享,我早已熱淚盈眶。


人生,就和企劃一樣,是從做夢開始的

「企劃,就是做夢的能力。」在那一夜與學生們構思這個活動案的長卷時,我和他們說了這句話;而學生執行長小強的回應和我遙相呼應,他目光堅定地回我:「對!要做企劃,先作夢!」

PTS教育最使人著迷的一件事就是,沒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而活動企劃課程,就是讓想法迸發、激盪、翻攪,到最後落地、實踐的過程。

然而,理念總是美的,在實踐理念的過程,必是充滿了挫敗和落差,也需經過一連串「試誤」的階段,嘗試→失敗→修正→再嘗試→也許再失敗,但至少我們知道哪些可做,哪些不可行。這個過程就是去找到平衡點,找到我們理念可以落實的可能性。

畢業三年的一位孩子分享,在學校寫企劃、辦活動的經驗,讓她養成了所做的所有事都會繞著主目標與核心轉動,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一件事,並安排時間軸,為人生做計畫。這個為人生企劃的概念,是她在高中生涯中最珍貴的學習。

在這群畢業生所製作的雜誌刊物中,我送給了他們一段話做為畢業的勉勵:
人生,就和企劃一樣,是從做夢開始的。
親愛的,你的人生,怎麼還不多做幾回夢?
活動結束後,我和家人們在家中享用學生的饗宴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