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究竟為誰而學?」—學校該教/不該教什麼?

 今年,有291位入學的新生從台灣各地的國中而來,準備開啟他們學習的新篇章。

從國中到高中,在日曆上看起來明明不過幾個月的差別,但在心境上,卻有天翻地覆的改換。

在每年的新生入學前,老師們都嚴陣以待,在暑假期間早就馬不停蹄的開會,設計、建構這個學期的課程。然而有一日在會議中,突然有兩個問題被提出來,讓我們從一陣忙碌中被抽離,好像久旱的荒野響起了一聲驚雷:

「我們設計課程是根據學生的需要,還是老師們認為他需要?」

「我們有沒有帶著好奇,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與觀點,聽見背後的聲音?」


這兩個問題,是PTS教育的教師們,常會在設計課程或課程進行時,用來自我反思的問句。

於是,會議的議程暫時停擱在一邊,老師們開始好奇:在一個高一、15,6歲孩子的心靈,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

在這個即將步入「大人」的尷尬年紀,當前後腳踏在人生分野的大裂谷上時,他們心目中的「孩子」是什麼?「大人」又是什麼?

如果他們可以有選擇權,他們會如何決定要學什麼?他們想成為怎麼樣的大人?

這些過去多是傳統體制教育長上來的孩子,又會怎麼思考自己的學習?


孩子重要?還是課程重要?

在那個會議中,老師們決定,我們沒有想要那麼快進入課程,而是在正式課程開始前,先進入孩子們的視角,好好理解他們,並嘗試用他們的眼光來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

相當巧合,學期開學前,我剛讀完了龍應台女士的小說《大武山下》,很受感動。書中的女主角在為小鎮的孩子們家教國文時,先設計了幾個問句給他們。這些問句簡潔卻直指人心,非常有啟發性。於是我將書中的幾個問題和老師們的討論後,設計了一份「學習的序幕問題集」,在進入新學校的第一周,讓孩子們靜靜思索、細細寫下自己的答案。

開學後,在7個班級、7位老師進班時,我們和這291個孩子們說:

我們想多理解你的想法,理解你看世界的方式,也期待在這所新學校,我們都有一個新的開始。

這些看起來簡單,卻好像又不簡單的問題,請你用心思考,慢慢回答。

在回答這些問句的同時,其實孩子們也慢慢意識到,自己不再和過去一樣,僅是個被動的學習接受者,而是該逐漸奪回學習的自主權,成為學習的主人。


讀著孩子們回應的文字時,我一面震驚孩子們的真誠,一面內心翻攪著說不出來的混雜情緒。

第一題:身為「孩子」,最難的是什麼?

  • 上課不睡覺吧!
  • 我無法變成家人所希望我成為的樣子,我知道我哥哥姊姊很優秀,我也感到驕傲,但總會有那一瞬間會很討厭他們,我明明就是我,為什麼一定要我變成大家所希望的樣子?
  • 讀書、上學、寫功課,大人明明在我們這個年紀的時候也不喜歡做這些事,為什麼還要強迫我們?
  • 壓力,能不能做到夢想中的自己,和別人期望的自己。
  • 家長不會讓孩子做決定,也不聽孩子說的話。
  • 完成父母心中的期許。
  • 把不重要的知識塞進我們的腦袋裡。
  • 讓無法理解自己的大人,真正的,也打從心底的去了解我們。
  • 讓家長知道自己有在努力,認真努力時能被注意到。
  • 我不曾當過個孩子,所以我覺得無法回答這問題。
  • 讓大人能理解我們的想法跟世界,雖然可能我們小孩的想法跟世界都帶有那麼點的天真、爛漫,可能大人們聽了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或是我們做了件你們覺得很蠢的事的時候,幫我們把最真實的感受告訴你們時,而你們就會用經歷過的這麼多滄桑的經驗告訴我們「拜託,成熟點好不好,怎麼會有這麼多不現實的想法?」......但你們知道嗎?當我們願意去分享我們的世界時,得到的是這樣的迴響時,會讓我們覺得在你們大人的眼裡,我們的世界就是那麼的幼稚可笑,以致失去了我們想要對你們打開的心房,不再與你們分享。
  • 能不能達成曾經對自己未來所訂下的期許。
  • 被誤會卻無力反駁。
  • 真正意義上的表達。
  • 坐在學校的椅子上,聽著數學老師上畢氏定理/聽著自然老師天馬「行空」的說明星月的原理/聽著國文老師說著古人的詩,卻一句都看不懂/聽著英文老師說@#$%...…


第二題:在你心目中,大人的特質是什麼?

  • 大人永遠把自己認為對的事塞到孩子腦中,逼我們認同,然後再對孩子說:「我們是為你好,我們是過來人,我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
  • 臉上都有充滿故事的皺紋
  • 從小大到我都認為大人很奇特,他們可以輕易地放下某些讓他們很難過的是,但有些時候又會很執著在很小的事上。
  • 地位比孩子高,說話永遠是在命令與陳述,雖然表面上看來有問句,但心裡都自己做好決定,孩子的意見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 不把工作的壞情緒帶給我們
  • 做錯事不會直接認錯,在孩子面前都有面子的問題。
  • 為了家庭拼命賺錢,卻忘了陪伴的重要性。
  • 一樣是人,只是多活了幾年,就是比我們活得久的人。


第三題:所有你在學習的東西,哪一件你覺得對你將來成為大人會真正有用?為什麼?

  • 思考能力:對我來說,會思考時,自己就會理解對方與體諒對方。思考過程也許沒有正確答案,有時候思考真的可以解決與處理,思考是決定自己的品德。
  • 如何學習一件事!因為長大後一樣要學習,要找方法去學習!
  • 口說能力:口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是,有時候明明就是一樣的句子,但用一種不同的語氣說,就會變成不一樣的句子。
  • 忍耐,每當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我就很想下課,所以我要忍耐到下課~出了社會,身旁沒有人時,不管做了什麼,都必須要先忍耐。成功的背後需要努力&毅力&忍耐,沒有了忍耐就會想放棄,而失去了努力&毅力。
  • 學會當個誠實的人,有時候會因為內心的膽怯,做的事情不敢做敢當,而違背自己良心。
  • 交朋友,也許能從這個枯燥乏味的世界找到一點打從內心的快樂。
  • 休學吧!在從過去高中休學的這段時間我思考了許多事情,如果不是這段時間的沈思和工作及環境改變,可能現在的我一樣屁。


第四題:如果你可以決定,你覺得學校該教什麼?或者你真正想學什麼?

  • 不單單教課本,還有做人的道理。
  • 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 讓我們學會認識自己。
  • 學校不該教,我想學的我會知道。
  • 如何真正處理自己的情緒。
  • 性教育,現在的人講到性這方面還是不成熟。
  • 時間管理,不希望錯過了人生很重要的機會。
  • 出社會能用的東西。學會三角函數、化學式,會背300首唐詩又如何?我認為短短下課10分鐘與同學的相處,比上課45分鐘聽老師說以後十之八九用不到的東西要好太多了。


第五題:如果可以給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一個禮物,你想給什麼?

  • 我的過去
  • 善良的心!因為這世界人性的陰暗面很容易透過周遭的朋友及傳播媒體來散播不好的事情給我們,使我們被糟蹋。
  • 自由,太多限制會造成我的心理不平衡
  • 不畏懼一切事情
  • 不需要成長的藥
  • 「親情也能是友情,家人也能是朋友」的這份關係
  • 一個能夠快樂、和平、理性溝通的世界
  • 我想給所有孩子一個讓他舒壓的東西。不管是跳舞、唱歌、畫畫等......,希望他們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做。
  • 了解自己的價值
  • 健全的心
  • 我想給他們一個「目標」,並且能夠去完成,那些有了一個目標的小孩繼續努力,沒有目標能有一個方向去努力。


第六題:三年後,當你畢業時,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想成為一個雖然成績不是最好,但有獨立思考,懂得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只會賺錢、學歷高但不會處理問題的人
  • 能溝通、好相處的人。
  • 不要想太多,開開心心就好。
  • 有意義的人。
  • 不會迷惘能照著自己的想法、行動,擁有自己的主見。
  • 不給別人壓力的人。
  • 會煮飯,愛女友的男人。

第三題答案的文字雲:「所有你在學習的東西,哪一件你覺得對你將來成為大人會真正有用?為什麼?」/圖片製作者:開平餐飲學校 王唯芸


「如果可以決定,你真正想在學校學什麼?」

從小到大,這群孩子們很少有機會決定自己學習的路線。知識都是大人給的,課本都是學校發的,上課的內容也都是老師決定的。而現在,他們終於有機會為自己的學習發聲。

除了讓孩子們個別寫下心中的答案外,老師們也在各班讓他們好好說出這些也許他們從沒想過,卻一定在他們成長的歷程,深深體會過的深沉叩問。

透過分享,孩子們彼此的感受也「同頻共振」,有些學生驚呼,「原來你也有這樣的想法!」

這些問題,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孩子們心內深鎖已久的房間,他們伴隨答案傾巢而出的情緒—憤怒、哀傷、無奈、暢快—幾乎快要一舉將我淹沒。


學校真正該教什麼呢?未來的社會又需要什麼呢?這幾年來,世界各地的各大教育專家都在討論未來需要的能力。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蒐集了全球知名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的資訊,發佈未來工作報告,提出了2020年必備的10大技能。

在「學習的序幕問題集」第四題「如果你可以決定,你覺得學校該教什麼?或者你真正想學什麼?」我整理出孩子們前15名的回答,和世界經濟論壇提出的10大技能,將兩者並列呈現,發現有驚人的同質性:

291位孩子想在學校學習的能力(前15名)世界經濟論壇提出2020年必備的10大技能
1. 人際關係
2. 做人處事
3. 生活技能
4. 社會真正的樣貌
5. 表達、說話的技巧
6. 自我探索
7. 專業技術
8. 時間管理
9. 尊重、禮貌
10. 賺大錢
11. 團隊合作
12. 情緒管理
13. 自律
14. 解決問題
15. 思考、如何做決定
1. 解決複雜問題
2. 批判性思考

3. 創意
4. 人員(力)管理
5. 與他人的協調
6. 情緒智商
7. 判斷與做決定

8. 服務導向
9. 談判協商
10. 靈活思考能力

這兩列清單,一邊出自於未受過任何教育訓練,卻在教育體制中翻滾了近10年,15,16歲孩子們心中的吶喊;另一邊,來自於業界頂尖專業人士數十年閱人無數的經驗累積。兩邊沒有任何串通、討論,相似的程度卻超過了70%,根本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說明了什麼?

大人常覺得孩子不懂,早期普遍更有「囝仔人,有耳無嘴」的觀念。其實,內心深處,孩子們都知道自己想要的,而且也曉得這些也是未來的社會所需要的。


順性發展:「只要孩子有夢想,他就一定會做到!」

PTS教育的創辦人夏惠汶曾說:

PTS教育在做的事,是讓孩子從一片渾沌中,釐清、發現自己要什麼。本來孩子只是模模糊糊以為自己要什麼,現在讓他停下來,想ㄧ想自己要什麼。這是一件智慧、了不起的事,讓自己歸零、長出智慧。

能力都是可以被磨練的,在現在的世界,只要你願意,取得知識都很容易。

人生最重要的是做決定。

當人想清楚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時,就一定能做到好;當孩子真心想做一件事,即使全世界都阻擋,他也會奮力一搏,排除萬難完成。就怕孩子沒有想學的動機。


因此,夏創辦人相信,只要給生命空間,生命終究會找到力量、找到出口。順性發展,是他對教育最穩固的信念。

在這樣的教育氛圍裡,學生的角色被顛覆了,傳統的權力關係也被打破了,孩子不再處於學習的卑下位階。PTS教育也將學習的自主權歸還給孩子,因為相信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也讓孩子開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於是,學校從傳統關注教師的「教」,轉變為探討學生在學校應該「學什麼?」以及「怎麼學?」

關於順性發展,有5個重要的內涵:

1. 欣賞孩子原本的樣子

有的孩子是「蘋果」、有的是「橘子」;人絕對無法用單一的、一體化的標準來衡量、排序。PTS教育提供讓孩子本能發展的環境,讓孩子長成自己最好的樣子。

2. 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亮點與限制

在成就大事之前,要知道自己是誰;要知道自己是誰,得認識自己的愛好與擅長的事物。在課程中,老師們讓學生有機會自我探索,找到自己的脈絡。

3. 協助孩子找到追求夢想的方法

「35歲時,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教師常會問孩子的問題。讓孩子不斷思考未來的樣貌,並一步步設定目標、計畫,以終為始,朝夢想前進。

4. 以自己的步調、方式成長、學習

教育的目的是學習,而非競爭。當孩子能接受自己的樣貌,就會慢慢走上自己的路。在課堂中,老師引領學生找到學習樂趣,並找到多元學習、多元呈現的方式。

5. 將學習的自主權歸還給孩子,培養自學的個體

學習的責任不在老師,在於學生自己。當孩子能獨立思考,老師就慢慢放手,相信生命本質向上,會自己找到前進的力量。


孩子,你究竟為誰而學?

五年前,我遠赴奧地利參訪了幾所創新教育的學校。其中格拉茲城的KPH小學溫朵(Widorn Daniela)校長的一句話,如一記鐘鎚撞碎我的固有觀念,讓我牢記至今:

我從未看過懶惰的學生。懶惰是「造就」出來的,當孩子不學的時候,不是因為不想學,而是大人把學習變得無聊、僵化,令人窒息。

學生該成為自我學習的主人、自我學習的大師;而學習的動力,來自他們的內心深處。

教育是無法強迫的;教育需要自己主動。唯有當孩子主動想要學習,他才有機會真正開始學習。

不僅如此,主動性也讓孩子更有韌性、更有毅力面對挫折和失敗。因為他曉得,除了自己之外,他不為任何人而學習。

關於未來,也許一個15,6歲的孩子還沒有明確的想像,但若他能在一個充滿自由與彈性的環境中,他就能按照自己的步伐,找到自己的定位,逐步探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