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5歲,我在編撰自己的教科書

一趟顛覆性的學習之旅

一上冬季,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高一的孩子們正在進行一個顛覆性的學習之旅。

以往,大人拿什麼放他們面前,他們就照單全收。一本本的教科書,一位位學者專家悉心編輯出認為15歲孩子該吸收的知識。對從小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學習一點也不陌生。

然而,從後現代教育—多元呈現、多重觀點—的角度來看,再英明的人所選擇的教科書也是主觀的,也許那僅僅代表一個面向的視框。


這就像大英百科與維基百科的正面對決。

大英百科全書,世界上最古老的百科全書,曾是知識領域的頂峰,代表菁英的品味,由最頂尖的學者所編纂,給出無可置喙、由上而下制定的「標準答案」。精裝高貴的書殼,有著濃濃的階級意識。

自2001年崛起的維基百科,曾被訕笑為半吊子、不專業、錯誤百出的東西。但維基是由下而上的,是屬於全部人的百科,開放給任何人編輯,知識是自由的、建構的、流動的。一年年下來,鄉民的論述越來越茁壯,到了今日,已遠遠將大英百科甩在後方。


學習是如何改變的?

學生們這次的課程主題,是「台灣人·台灣味」。從居住在台灣不同的族群,去抽絲剝繭,找到台灣味的故事。

然而,課程進行的方式,不是發下教科書,一章一章的研讀、背誦、考試台灣不同族群的文化、歷史。整個學習是由下而上,從學生自身出發的。

「學習是如何改變的?」課程進行到一半,我問他們這個問題,引導他們思考。


我陪著他們回顧學習的軌跡:

  1. 合作夥伴是你們找的:他們必須在班上尋找6-7位組員,一起組成一個為期一個多月的團隊。
  2. 主題是你們選的:從台灣的十多個族群裡,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想深入瞭解的族群。
  3. 知識是你們查的:決定族群後,他們要到網路、書籍中查找二手資料,尋找該族群的飲食文化、代表味道、特色菜餚⋯⋯等,製作成一份報告。
  4. 答案是你們問出來的:做完二手資料報告後,他們要選擇一位該族群的代表人物,例如泰雅族的獵人,或客家餐廳的廚師,和對方聯絡、約好時間當面訪談,並比對一、二手資料的差異。
  5. 發表是你們做的:一、二手資料完成後,他們接著要趕緊製作簡報PPT、剪輯訪談當然的影片,在班上發表,擔任老師的角色,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學習。
  6. 收穫是你們自己的:最後,透過班上7-8組的簡報發表,孩子們一同共學、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所有的學習也回到自己。

聊完了這個學習的進行過程,和過去的學習經驗兩相對照,我接著問:

你有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的價值嗎? 

你在編寫屬於自己的教科書,在創造自己獨特、無可取代的學習經驗。而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應用在你往後許多的生命經驗裡。 

當你具備尋找資料的能力、在網路上掏金的功力,甚至自己建立學習的知識地圖時,未來你就可以靠著一樣的方式,學習你想學的事。

層次拉高了,想法也大為不同。

這樣的學習,尊重多元的聲音,而不是用一個不可撼動的權威,來框架、制約所有人。


關於台灣味,孩子你怎麼說?

這也是PTS教育核心理念—順性發展,當老師放手讓孩子順著自己的紋理,找到孩子各自學習的姿態,就不能有統一的教科書來作為考核的標準,而是容許孩子有不同的論述,建構自己的答案。

老師的角色也從傳統的知識賜予者,轉為陪伴、引導、問一個引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問題,讓孩子更聚焦,走在學習的路上。

其中一個原住民組的同學們,由老師帶隊,凌晨5點就摸黑前往花蓮奇美部落進行族群調查,孩子們親身體驗阿美族的採集與狩獵文化,甚至製作傳統的捕蝦籠,深刻感受到不同族群所帶給自己的文化衝擊。

最後,我們班的孩子製作了一個串連台灣七個族群的簡報,號稱為「台灣味辯論大賽」。期末發表時,全班的家長們來到校園,他們決定用演戲的方式呈現簡報。

7位簡報的學生都穿上該族群的傳統服飾,也各自有專屬的人物設定。孩子們扮裝成泰雅族年輕獵人、閩南的老伯、好客的客家餐廳老闆娘、率直的越南新娘......,他們融入角色的口音、個性,甚至也融入豐富的族群知識與餐飲文化,逗得家長們全場無一冷場、笑聲連連。

在全部組別發表了簡報之後,我請孩子們上台分享如今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味,有個女孩說:「我覺得台灣味就是家的味道,家鄉的味道。這些族群—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新住民—在不同的時間點來到台灣,即便為了迎合台灣人的口味做改變,但最終的目標都是呈現出自家記憶中最美好的味道。」


#自主學習 #台灣味 #會思考的教室 #合作課 #PT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