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好好表達「我不同意」嗎?反駁對方意見的8個層次

 「這麼蠢的話從他的口中說出來也挺合理的啊!」我無意間聽到了孩子們在下課時的對話,他們正在背後批評一位老師課堂上的言詞,語氣中流露著不屑。但真正見到那位老師時,他們又維維諾諾,不發一語。


這樣的場景太常在校園發生了!

生活中人們總有不認同的事,但我們好像很少被訓練如何好好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

要不就不說,要不一說就成了敵人,因為往往一表達,就變成針鋒相對,像在攻擊對方。

然而,培養孩子開口表達反對與不認同,是一個很珍稀的能力。

表達「我不同意」的七個層次

為了培養孩子表達「我不同意」的習慣,我和國際部的外師Daniel用了電腦科學家Paul Graham在2008年所提出的「反駁金字塔」(Hierachy of Disagreement),從金字塔底端最低階的辱罵,到頂點第七層最高階的反駁中心點,帶孩子們一步步建立論述的能力。

Daniel老師和我用了一個巧妙的例子搭配反駁金字塔來說明:

  • 若是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說:”I’m a teacher and the world ain’t(註) round.” (我是老師,而地球不「速」圓的)
  • 而身為學生的你想要反駁老師時,「反駁金字塔」提供了從低階到高階有七個層次可以嘗試:

  1. 辱罵(Name-calling):“You’re an idiot.”(你是個白痴)
金字塔的最低層次,是用侮辱的言語攻擊對方,而沒有回應對方所說的話。

  1. 人身攻擊(Ad Hominem):“You are a teacher, not a scientist.”(你是老師,你不是科學家)
金字塔的第二層是質疑對方的身份,例如說「他是個政客所以當然很狡猾」,同樣沒有回應對方的內容。

  1. 回應語氣(Responding to Tone):“’Ain’t’ is bad English, learn how to speak!” (「速」不是好英文,好好學好英文吧你!)
在第三層中,反駁者回應了對方說話的方式或語氣,卻仍然沒有回應到內容。

  1. 矛盾(Contradiction):“The world is round!”(地球是圓的)
到了第四層,總算開始回應到對方的論點了,但只是單純指出對方是錯的,而沒有提供任何證據或說明。

  1. 反論(Counterargument):“The world is round! We have seen pictures from space.”(地球是圓的!我們看過從太空中拍的照片。)
在第五層裡,除了指出對方是錯的之外,也提供了簡略的說明,或個人的看法。

  1. 反駁(Refutation):“The scientist Galileo proved a long time ago that it is round and we have pictures to prove it.”(科學家伽利略很久以前已經證實地球是圓的,而且我們有照片可以證明這件事)
第六層已經是相當進階的論述,反駁者找出對方言論的錯誤,並提出引用的證據、數據或研究等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1. 反駁中心點(Refuting The Central Point):“Your statement says that the world ain't round is actually correct. The world is oval, but only saying what it is not without evidence makes people not believe you. You say you are a teacher but 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not just say points but also explain them.” (你說到地球不是圓的其實也是對的。地球是橢圓的。而你沒有提出證據會很難讓人信服。你說你是老師,但老師的角色不是應該不只提出答案,而是更多向我們解釋的嗎?)
在最後這個最高階的層次,是反駁對方論點的核心。指出對方論點中的瑕疵,例如可以覆述,和對方確認他/她的論點是什麼,然後再提出其中可能有問題的幾個地方。


意見不同的雙方,不該把對談看作是戰爭,只有戰勝或敗仗的選項。在《逆思維》裡,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Adam Grant說,「假如你把它當成是一支舞,你就另有選擇,你可以往側邊跨步讓開。」他也說,在對話時要「聚焦在了解及學習上,而不是爭執與說服。」

因此,我覺得反駁金字塔應該還要再加上第八層:理解與同理(Empathy)

在這個層次中,反駁者能展現出同理,以柔軟的姿態邀請對方多說明他的論點,試著找到共通點,努力尋求共識。就像Adam Grant的比喻,對話就如同舞蹈,在雙人舞中適應對方的步伐,有些退讓、有些遷就,透過真誠的好奇,謙卑的請教,慢慢跳出一支默契相合的舞蹈。

社群媒體的雙面刃

分享完反駁金字塔的概念後,我讓孩子們以Social Media(社群媒體)為主題,讓學生思考自己的立場,找出支持或反對的原因,練習金字塔的架構表述意見。

我分別出社群媒體的好處與壞處,讓學生設想若自己想反駁這些論點,該如何表達:

好處:
  • Connected community(連結社群)
  • Get information / learn a skill(取得資訊/學習技能)
  • Find a job(找工作)
  • A platform to show oneself(一個能展現自我的平台)
  • Promote something(推廣或推動某事)

壞處:
  • Cyberbullying(網路霸凌)
  • Addictive /waste of time(成癮/浪費時間)
  • Fake news(假新聞)
  • Depression and anxiety(憂鬱和焦慮)
  • Promote bad behavior(助長負面行為)

一位學生針對「成癮/浪費時間」,用了第六層的技巧,引用清楚的佐證:
  • Facebook首任總裁Sean Parker說過,社群媒體網站是刻意針對人類心理的脆弱性設計,重點在如何讓用戶盡可能耗費更多時間和注意力在上面,因此對大腦,或生活的狀態下,像是吸了毒一般的著迷,會一發不可收拾,例如有些人會為了回覆訊息而走路摔倒、或是看了一整個晚上的影片讓自己隔天起不來,讓自己陷入失心瘋的慾望裡。

另一位學生反駁社群媒體造成「網路霸凌」,展現了同理,也提出自己的觀點:

  • 的確,社會媒體會導致網路霸凌,讓受害者苦不堪言。
  • 然而,社群媒體或網路科技不存在好壞,關鍵是在使用的人。如果不是有心人士,怎麼會有網路霸凌存在的機會呢?


學生們運用了反駁金字塔,建構出自己的論述,在班上引發了思考與共鳴,無論原先站在支持或反對社群媒體的人,都再次重新反思自己的觀點。奇妙的,透過反駁,大家並沒有變得更加敵對,而是更能彼此理解。

畢竟,講到底,反駁的目的不是要激起對方的憤怒、恐懼,造成更鮮明的對立,而是能透過理解、同理,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進而有可能改變、甚至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才是。

註:ain’t是美式街頭口語用語,就是「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