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人的條件 [在奧地利遇見翻轉教育No.3]

我們不要求任何一棵都長成玫瑰,我們尊重它成為海棠,柏樹或葡萄的潛能,我們欣賞每個孩子成為他自己。-王震武,教育的春雷,人本教育札記創刊號
如何成為一個人?
1個世紀之前,德國教育改革家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1884-1952)問了一個問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條件是什麼?」

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建構理論基礎、實際開辦小學實驗後,他的結論是:
  • 首先,身而為人,他需要找到自我:他必須負起尋找到自己的責任,具備獨特性,發展內在潛能,透過成長過程中一次次的自我選擇,成為他自己;
  • 接著,身而為人,他必須融入群體:他需要和其他人互動,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在社群中發展出個人的性格,找到自己在人我間的定位;
  • 最後,身而為人,他需要在地認同:他得認識他的土地、家園、文化、信仰,他需要知道自己的源頭。
彼得森的教育觀,翻轉了傳統教育以老師為主體,上對下施教、灌輸的方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孩子為起點,出發去探索這個奧祕的自我和迷人的世界。這個教學法有個名稱,它叫做耶拿計畫(Jena-plan)

與社區一同呼吸的學校
抵達奧地利的第三天,仍在調適時差的我們,起了一大早,胡亂吞食了早餐後,早晨7點半前往Graz郊區的一所小學,因為校長期待我們能在學生們一早上課的時候,就能到校。這是我們奧地利參訪計畫中的第二所-Kalkleiten小學。

路途上,開車的Bärbel教授和我們分享,之所以會安排參訪這所學校,是因為在2006年,Kalkleiten小學是奧地利全國第一個全校實施耶拿計畫的小學。15分鐘後,兩台小車上了一座小山,沿路上高雅的房子櫛比鱗次,不知不覺,眼前出現了一座獨棟的典雅木造建築,自然光從大片玻璃窗灑入室內,我們來到了可以俯瞰Graz美景的Kalkleiten小學。

這所規模迷你的小學,僅有3位全職老師(包含校長)、1位特教老師、1隻治療犬,和48位多數來自當地的學生。
Kalkleiten小學,一座獨棟的典雅木造建築
玩樂中學習
走入學校,我立刻被孩子們的笑聲和活力感染,和我們參訪的第一所KPH小學一樣,孩子們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學習。3層樓的校園,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安全的活動範圍,他們可以在任一個角落、房間裡分頭做自己喜歡的事。在玩樂中,他們在看似亂無章程的進度裡摸索,編織自己的學習網絡,他們學習的步伐沒有停過,笑聲也沒有止過。
在玩樂中,孩子們在看似亂無章程的進度裡摸索,編織自己的學習網絡

4個女生窩在2樓陽光燦耀的小房間,玩著叫做「Activity」的遊戲,她們手擲骰子,只要棋子走到某一格,就要照著格子上的指令執行,有的指令是跳一段舞步,有的是要拿起聽筒說一段對白,有的是要模仿走鋼索的人;透過遊戲,她們打鬧、嬉笑,伸展肢體,互動玩耍。學習,就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滲入。

兩個男孩一前一後,沒有依靠任何的琴譜,即興演奏鋼琴和敲打木琴,都是一些古典的小曲子;敲木琴的男生不時轉過頭來和與他合奏的夥伴討論,修正一些細節後,繼續合奏;他們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奏出一段又一段的旋律。音樂,就在不正規的訓練中滲入。

10歲的Babara說:「我愛死這間學校了!!!」
10歲的Babara嘴裡叼著一支藍筆,嘴角泛著笑,聚精會神地在紙上迅速作畫,原本以為是胡亂的塗鴉,走進一看,才赫然發現那是一棟建築的平面圖。她說她正在規劃自己未來的家的草圖,每個房間裡的長、寬,以及家具的大小都清楚的標示和說明,一點一點建立起空間的概念。數學,就在微笑與想像中偷偷地滲入。

難怪Babara後來悄悄的和我說:「這間學校不是一個普通的學校,而是一間超棒的學校!」幾年前從英國搬過來的她,深深體會這種以她為出發點來學習的不同,她熱愛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不受拘束地選擇自己學習的姿態。在Babara尚未察覺之時,她已經在塑造自己的教育軌跡,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難怪最後她說:「我愛死這間學校了!!!」

讓人更有人性的黃金獵犬
進到Kalkleiten小學另一個不凡的景像,就是走進1樓教室時,迎面一條黃金獵犬從我腳邊淡定的竄過;當下我心裡碎念,這個學校竟讓學生把家裡的狗給帶來。

一問之下,才發現這條剛滿1歲毛茸茸的年輕狗兒大有來歷。幾年前,Kalkleiten小學從一系列的科學研究發現,透過和動物的互動,人更可以與社會有正向的連結。於是在2015年7月,綺拉(Chira)正式報到,成為學校的成員之一,她是Sabine教師的狗,更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犬。綺拉每週固定出現1~2次,Sabine說,只要綺拉在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狀況就明顯更為穩定,浮躁的心情很快就被安撫。
綺拉讓人更有人性,讓人走入人群

除了安撫的作用以外,綺拉的存在有更深層的意涵。在離婚比例高達4成的奧地利,這所學校很多孩子在單親的環境下長大,甚至有些孩子曾經失去家中的親人,他們害怕與人建立關係,不願敞開自己,在人群裡顯得自閉、憂鬱。

綺拉的首要任務,就是讓這些孩子們放鬆、紓壓。每個走過綺拉的孩子都會不由自主地摸摸她的頭、抱抱她,或輕拍她的背部;綺拉軟化孩子們的肢體動作,舒展他們緊繃的四肢。在綺拉的面前,他們可以自在展現自己,心裡的創口也緩緩療癒。從與綺拉親密的互動中(註),孩童打開心扉,學習與動物建立信任關係,進而也學習和身旁的同學建立關係,融入群體生活。

從尊重動物開始,學生學習如何尊重另一個人;從信任動物開始,孩子願意選擇重新相信人。綺拉,是Kalkleiten小學一股安定的力量,她讓人更有人性,讓人走入人群。

在信仰與節慶中找到自我
與Kalkleiten小學比鄰而居的,是一座有如帶著三角巫師帽的樸素教堂,兩間房子之間僅隔著10公尺不到的草皮。這座精緻的小教堂,是在地社群凝聚的中心,許多節慶和校內重要的活動都會在此舉辦,對奧地利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時刻都會在教堂裡發生。
與Kalkleiten小學比鄰而居社區教堂

奧地利是個天主教國家,全國8成以上是天主教徒。在奧地利的教育裡,他們不迴避宗教的議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開始了宗教課程。雖然天主教是信仰的大宗,但他們尊重每個孩子與家庭的信仰,孩子們要在宗教課程裡,學會尊重、包容與接納,尋找生命的意義,除了認識自己的信仰外,也能欣賞多元信仰的面貌。

我想起離開奧地利前的一個週末,在爬上Riegersburg城堡的路上,我漫步走進一間教堂,恰巧看見國小學童在預演首度領聖餐的畫面,神父在台前指揮、老師穿梭著引導、家長們在長凳上觀看,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他們信仰之路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對奧地利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時刻都會在教堂裡發生

在Kalkleiten小學的參訪接近尾聲了,上午10點,孩子們紛紛停下手邊的活動,魚貫地走上二樓,排練幾天後五朔節(5月1日)的慶典活動。兩個人拉著手風琴奏出輕快的音樂,其他孩子們圍繞繫著多彩絲帶的長木棍,伴著音樂繞行棍子轉圈,跳起當地民俗舞蹈;他們將彩帶緩緩纏繞在木棍尖端,興奮地跳著、笑著。幾天後,家長們將會參與慶典,歡慶夏日將近,終於告別漫長的冬季。
孩子們正在排練五朔節的活動

耶拿計畫的核心思想,是不讓學校成為獨立於社區之外的存在。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和習俗、節慶交織一起,緊密相依;而教堂將社區和學校連結起來,讓孩子透過儀式與活動建立身分認同,找到文化座標,也是讓社會網絡持續跳動的脈搏。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在Kalkleiten小學,結構化的學科分野被打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讓人得以成為人的活動和探索,使每個孩子與這塊土地一起呼吸、成長。

下山蜿蜒的路上,學校、社區、教堂在身後逐漸淡去,但校長Brigitta說的話仍掛在我腦中:「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完整的人,所以我們給予孩子尊嚴,讓他們順性發展,並相信他們都有無限的潛能,也能夠自我選擇。」
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完整的人,他們都有無限的潛能,也能夠自我選擇

回國後隔週5月14-15日,是台灣國中生的教育會考,我剛巧是監視委員,考場上一位學生令我印象深刻。每一堂考試開始時,他題目卷瞧也不瞧,就猛力拿起2B鉛筆隨機塗黑每個選擇題的答案,3分鐘塗完後,一陣放空,無聊透頂時索性趴下睡覺。他隨性的舉動裡,卻掩藏不住眼神裡的無奈。我不禁好奇:「如果這個男孩成長於Kalkleiten小學,他會有怎麼樣的發展?他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看著孩子們將自己的青春花費在教科書和升學的擠壓中,我的心遙寄遠方Kalkleiten山頭上的那所學校:那日的陽光、綺拉奔竄的快活,和孩童們臉上燦爛的笑容。

  • 註:在Kalkleiten小學,學生每學期都會寫信給綺拉,以下是2位孩子寫的內容。
標題1:狗需要什麼

狗需要活動,
狗需要愛牠的家,
鄰居狗喜歡我撫摸牠,
狗需要有人跟牠玩,
狗需要自己的食物,
不論任何天氣都要溜狗,
你需要花足夠的時間來陪伴一隻狗。

標題2:牠(狗)需要

平靜,不要敲打,不要推擠,許多撫摸,
運動,點心,吃,一塊骨頭,
不要生氣,不要給桌上的食物,常常刷毛,
經常讓牠出門才會幸運,一條狗繩,一條狗鍊,
如果牠髒了,你要擦拭牠的爪子。


「在奧地利遇見翻轉教育」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