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責備?-尋找愛的另一種可能性

一個曾經「心太軟」的老師
認識我的人就知道,我愛我的學生,我的愛常叫他們雞皮疙瘩掉滿地。

因為過度敏感的同理心,讓我成了一個心太軟的老師,太為學生著想,太站在學生這一邊。我曾告訴學生們:
「我最大的弱點,就是我對你們的愛;所以,請不要利用這愛,好像我永遠不會發火,永遠都會軟下心來。」
我過去的思維是:我愛學生們都來不及了,怎麼狠的下心罵他們呢?

況且,我不喜歡罵人,從來都不喜歡,這會勾起我學生時期常遭受辱罵的回憶,讓我想起生命經驗裡痛惡至極的威權教育,也直接衝撞我以愛為名的核心價值觀
所以在第一年的教師生涯中,我鮮少責備學生。但,不責備的結果,是嚴重內傷的代價,是更深沈價值觀的錯亂。當我看著學生的狀態不理想,卻只是隱忍不說,束手無策,開口也是選擇性的說了些空洞、蜜糖般的好話,讓許多的怒意憋在心底,壓抑的結果反讓自己心態更不健康。

於是我重新思索:「責罵」、「嚴厲」、「訓誡」,這些傳統的管教方式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這些詞彙有沒有可能有翻身、重新被定義、被評價的空間?它們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究竟忽略了哪些重要的細節?

有沒有一種責罵是適當得宜的?這種責備,可以是一種提醒、一種溫柔、一種比愛更智慧的舉動...

殺氣與柔情的交融之處
在上個學期,受到一位個性十足的老師啟發,我的觀念徹底改換了。

在這位老師身上,我看見罵人的藝術。他的責備絲絲入扣,出自於他機警敏銳的觀察結果,他的罵聲往往暴烈直接、直探入學生最深處的動機情感,句句都打在孩子們的心上,然後,在偶然的時刻,他會趁人不注意時,偷偷抹去眼角關懷的淚水;這畫面在我眼中,卻沒有絲毫的違和感,我見識到殺氣與柔情的奇異交融。

從前,我覺得嚴厲會帶來距離,我以為「好」跟「兇」是矛盾的,而我一心只想當個「好」老師,與學生保持良好關係;但這樣的「好好」老師,正一點一滴的流失界線和原則。於是愛演變成溺愛,溺愛滋生出縱容與混亂。

慢慢我才發現,責備和柔愛、界線與關係可以有相互並存的立足點。

責備前後的10個提醒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我發現老師在責備的前後,若能把以下這幾件事放在心上,孩子們更能夠理解這些嚴厲語言背後的關懷:

1. 罵錯了,就道歉
你未來的尊嚴比你現在的面子更重要,所以在錯罵了學生時,不要猶豫是否該向孩子們道歉。成熟的人不是不犯錯,而是能即時轉得快。

有幾次在課堂上不小心爆粗話、誤會了學生,或小題大做時,我無法想像除了道歉之外的選擇。

2. 責備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果
有時候,難聽的話說盡、喉嚨吼到嘶啞、碎念喋喋不休、臭臉擺到臉都垮了,當學生下課走出了教室,仍舊是從前的自己,不痛不癢。

責備不是要彰顯你的威權,或顯楊你的嘴賤。在責備之前,想清楚該說些什麼,怎麼罵更有創意,更不落俗套,也真能責備到人的心坎裡。有一次班上的孩子不尊重某位任課老師,我就在班上玩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那位任課老師上課的情景,令他們換位思考,進而展現同理,孩子們就印象深刻。

你可以用很多方式表達你的界線與不滿:凶狠火爆、急言厲色、平靜堅定...,總之,不要讓學生覺得你又在故技重施,每次都搬出同一套訓誨,讓他們覺得疲乏無感。

3. 不具體的責備比不責備更糟
別用概化、標籤化或空無的形容詞來罵學生,例如:「為什麼又是你!」「你們班總是這麼懶散!」

有時候我會等待時機,觀察學生的慣性模式,記錄下他說過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等到時機成熟,將鉅細靡遺的觀察記錄回饋給他,讓他無話可說,並會發現老師的用心,知道我心裡一直記掛著他。

4. 責備永遠是基於愛
通常,在和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關係之後,我才會開始說比較重的話。因為這時他們就曉得,我的責備是基於愛,而這愛必須讓孩子們看見,讓他們清楚你已經站在他們立場替他們想過他們的處境。

在一次學生們犯了大錯,我決定要嚴厲的責罵他們,然而在責備之前,我對他們說:
「我想說一段話,說一段你們不愛聽,聽了也不會開心的話;在說之前,我想告訴你們,這段話我說的也不會開心。
因為會傷害你們的話,會先傷到我,因為我已經為你們先想過了。我要說,是因為我不得不說,因為愛,所以我必須說。」
若沒有豐滿愛的支撐,所有責罵的基礎都會崩毀。

5. 不要讓學生猜不透你責備的原則
有的老師相當情緒化,動不動就突然爆氣,學生們這樣做也不對,那樣也不對,無法知道老師的原則。到最後,學生就拒絕猜測,直接呈現擺爛狀態,索性習慣動不動就被罵的狀態。

要讓學生清楚你的界線,當這條界線被挑戰的時候,立刻告訴他們,不要隱忍直至失控爆發。

6. 不要在情緒高漲的時候,失控時罵人
情緒化的責罵是潑灑的硫酸,充斥著毀滅性的字眼,毫無指向性的攻擊所有靠近的人。更慘的是,當學生認定一位老師是情緒的產物後,就會將對他所有的雷霆震怒,或踢桌子、敲板夾的「表演」不理不睬,甚至暗地裡當做觀看一場帶有娛樂性的實境秀。

往往內心不動怒的責備才會有效果,讓你不被怒火吞噬,可以思路明晰,並能在責備中觀察對方的反應,且即時給予回饋。

7. 要給人犯錯的機會
犯錯,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珍貴時機;犯錯後,人可以有兩個走向:反思而從中學習、心硬而毫無所得。

所以,對於犯錯孩子的處理需要細緻:
  • 要接受犯錯,因為犯錯代表他正在嘗試、仍在冒險,從不犯錯的人反而是可疑的;
  • 要鼓勵誠實面對,並對於勇於承認給予肯定,不讓說真話的人感覺自己是傻瓜;
  • 要陪伴他去回顧事件,在回溯的過程讓孩子面對自己潛藏的動機與情緒。

8. 不要停留於現象,要探尋根源
不要只滿足於當救火隊,到火災現場撲滅大火;要成為防範於未然的能手,杜絕火源。

對於只看到表象,從不關心動機的責罵我們常覺得難以忍受,往往左耳進右耳出。關於每一個犯錯,總有它底層、背後的原因,需要有偵探般的好奇心才有機會找到。找出真實的原因,責備才會有力道。

9. 要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解釋
東方人的責備常是高壓型的,只要求單向貫徹權威,少有雙向的流動。好像覺得當孩子為自己說話,就是在辯解、找藉口,而他們往往越說,被罵的越重,最後寧願閉嘴,知道自己反正都只有被罵的份。

但我覺得自我表述是重要的,在一問一答中,孩子可以訓練思辨,並學習為自己發聲,或許或讓老師看見事件另一種的詮釋。在釐清事理之後,學生在被責備時才能心服口服。

10. 責備之後,才是真正教育的開始
通常,學生在被責備之後,會出現紛雜的情緒:委屈、自責、憤恨、無感、惱怒、慚愧...等;對一個敏銳的老師而言,孩子們的這些情緒都應該嘗試去看見,並思考接下來可以怎麼做,如何繼續陪他們走下去。

很多的責備都是罵完之後就沒事了,僅停留在宣洩情緒的階段。

好的責備,需要有事後的追蹤,並在經過適宜的經驗整理之後,讓學生真的從其間有所學習。

責備的價值
開始練習如何適當地責備學生之後,我有時候會覺得,那個在台上對學生很兇、很嚴厲的老師並不是我,而是一隻披著狼皮的羊,在模仿凶惡的野狼吠叫的模樣:嘴很利,但心很軟。

但為了學生有改變,我必須扮演我該扮演的角色,即使那代表我得扮黑臉,甚至惡名昭彰,我也甘心樂意。

有一次,我很沉重的對孩子們說:
「當你們糟蹋自己的能力、不尊重自己的身分、對生活憤世嫉俗、對未來找不到動力與方向、看不到團體眼中只有自己時,我看不過去,所以我會罵人。 
我不會怕傷害你們的感情,因為我不是來做你們朋友的,我是來當你們老師的。 
當個好人很容易,要板起臉做壞人需要付出代價。我不做濫好人,我要做真好人;而這個真好人,是要驅動你成長,要你今天比昨天更好。」

好的責備,讓人促發反思、心生歉疚,進而建立自我價值,並萌發改變的力量。而我,仍在學習的路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