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學生的「成為老師」之路

1.
戴著牙套,瀏海與眉毛齊平,一雙明亮憂鬱的大眼睛,走起路來總是維持著優雅纖細的身形;她是珊珊,是這學期出現在我身邊,帶給我莫大幫助的三年級孩子。

畢業前夕,很多高三的孩子們早已心繫未來,學校的事湊合著做,也失去了一年級的新鮮和衝勁。

但這位女孩不一樣,她,想要傳承自己這三年的學習經驗給學弟妹們。
而我手邊恰巧有個重要任務,要為一百多位學生規劃一系列的課程,是一個重大活動前的密集培訓。

我讓珊珊和另外兩個高年級的孩子,去帶領七位一年級生,讓學生陪伴學生。無論是教材的設計、實際上台授課,以及從課務延伸出的行政......等,都讓他們一手包辦。

起初,我的心充滿了不安。

我不曉得她能不能勝任,能不能手把手地好好陪伴學弟妹們,與他們一起成長。而不是以學學姊高姿態的方式,責罵指使。

2.
事後,珊珊回想,一開始知道要帶學弟們的時候,雖然想一起和他們學習,但忐忑的心情中滲著一絲懼怕,因為不夠清楚活動內容,也因為對這群人一無所知。

他們前半段的互動是慘烈的,合作摸不著頭緒,好似在霧中尋路。她所交代的事,每一項結果都與想像中大幅落差。

花了好多天,陪他們努力到晚上八、九點,不僅成效低落,甚至有幾次她乾脆狠狠地將學弟妹的成果完全打掉,三位學長姊親自上陣,完成那天的課程。

這麼多的付出,似乎毫無意義。

珊珊相當失望,嫌惡、怒火一湧而上,彷彿發泡的巫婆湯,日益發酵、升溫,兩方的關係對峙,情勢越來越緊張。

「他們很傷,我們也很傷,真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珊珊氣沖沖地撂下話,三年級的孩子們幾乎要放棄,心想不如學長姊全部拿起來自己做。

然而,她忽然察覺,自己從來沒和他們談過該怎麼一起合作。發現,自己完全不了解他們。

經驗告訴她,建立在陌生關係之上的合作,很快就會土崩瓦解。

還沒嘗試去了解,怎麼有立場抹煞?
都還沒建立關係,哪裡談得上要求?

而且,她也觀察到,學弟妹們自己的團隊間也出了問題,常會爆發爭執與謾罵。

她開始思考,她可以怎麼做,去帶領這個看似無望的團隊再次出發?

3.
找到一個機會,珊珊帶著七位學弟妹們坐在一起對話。她細細聆聽、推敲,合作間到底出現了哪些難關,對彼此存著哪些不愉快的情緒。

就如同典型的東方學生,要說出對同年齡者內心的真話,需要好多的掙扎。剛開始對話時,氣氛乾癟,因為怕得罪人,沒有人膽敢說出真話。每個都說得想一下,尷尬地輪到下一個人說。

珊珊想起自己過去的經驗,有感而發地說:「其實,我們都處於平等的身份,也都還是學生。未來,就不會有這樣合作的機會,我們該趁著在一起的時候,把真正對彼此的感受說出來,才有機會一起解決問題。」

終於,冰層的一角溶解了。他們提到合作的氣氛不好,大家都討厭彼此,爭執不斷,也更沒有心情做事。

珊珊又想自己這幾年在合作中的體會:如果能把對方的亮點放大,缺點縮小,合作就可以順暢許多。

「吵架是可以的,但吵完後該思考怎麼讓團隊前進。」她告訴學弟妹們。

於是,她靈機一動,邀請每個人講講自己的亮點與限制、擅長與弱點。珊珊側著頭,一面專注聆聽,一面手拿著筆在白紙上揮舞。從學弟妹們的述說中,她感受到大家也同樣渴望團隊改變,希望再一起往前走。

經過彼此瞭解,珊珊找到他們擅長的能力,開始學習欣賞每一位的特點。她終於明白,學弟妹們之前無法合作的原因,是他們一開始沒有找到對方的特長。

奇妙地,團體動力改變了,剛硬的心鬆動了,珊珊心底重新燃起對他們的希望和期待,她有一種莫名的篤定,相信這個團隊是可以完成任務的。

結果也的確如她所料,即使個性相左,他們在事後仍能努力與對方合作,展現出主動與積極性。

4.
那天,回到了辦公室,珊珊眼神閃著光芒,整個人煥然一新,興高采烈地和我分享這段經驗。

她說,之前在班上擔任領導者的時候,也會動不動就兇同學。但現在因為要帶領學弟妹,她被逼著開始學習同理與換位思考。

從學弟妹們的回饋裡,她知道他們聽懂、聽進自己的話,也願意學習合作。她雀躍不已,彷彿新手媽媽終於教會了嬰孩吃飯的那般成就感。

聽著她細細回溯這段時間的甘苦,我暗自思索,她所做的事,不就是一個老師所在做的事嗎?

成為老師,不就是將學生懷在心裡,悉心陪伴、引導,從學生的成長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

珊珊所沒有發現到的是,她自己的角色正在經歷轉化的過程。

從學生的心境,轉到老師的心境。這是一種層次的躍升,自我意識的轉變。

我享受著她的喜悅,心中莫名地被她的情緒感染。

謝謝珊珊,把我帶回到自己剛起步當老師時的那份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