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公民的養成訓練 [在奧地利遇見翻轉教育No.6]

週末前的學生集會
Frohnleitn小學每週五的學生集會,學生自主討論、解決每週遇見的問題
1. 焦慮的主席
時間剛過上午10點,四年級女孩Leni的心情越來越緊張,她輕咬細薄的下唇,嚴肅的神情中夾雜些微的倉皇,她招集全班21位同學和2位老師在開放性的教室裡圍坐一個大圈;圈內,是她剛剛才打理好的佈置:一張鋪上藍色塑膠布的茶几,几上擺著一個迷你的藏寶箱,與經多次燃燒而凹陷的蠟燭。
孩子們推推擠擠,雖然保持安靜,但每張臉龐上都掩藏不住期待的喜悅。等大夥兒陸續坐定後,Leni小心翼翼取出藏寶箱內火柴盒,擦劃了幾次火柴,終於點起蠟燭,並宣布每週五的班級會議(Class Council)正式開始;而她,是今天的主席。

這是奧地利Frohnleitn小學中的「家庭班」(Family Class)一週一次固定的學生集會。幾年前,導師Ingrid Dulzky參考法國教育家Freinef在1960年代提出的教學法,讓學生在班級會議中學習參與公共事務,輪流擔任主席、記錄,學習議事流程,訓練公民素養。

2. 孩子們的第一堂公民課
Leni在手掌心來回搓揉一顆圓滑的黑石子,緩緩說出今天會議的流程。首先,她希望每一位同學簡短分享這週的學習,於是她將黑石子順著圈傳下去,拿到的才能發言。當石子回傳到Leni的時候,她引導大家進入了集會的核心階段:關於班級議題的討論。

凡本週班級遇到的各種問題,不論是同學間的衝突、對課程的想法,或對教室空間安排的新點子...等,開心的或不開心的,都會被帶進會議中討論,而所有的決定都需經過共識決或多數決才能成立。Leni流露出一股青澀的威嚴,觀察團體的脈動,讓一位位舉手的同學自由抒發自己的想法。
身著藍色衣服的4年級主席Leni劉露出青澀的威嚴,努力觀察團體的脈動
2位老師Ingrid和Sonja也在席上,與孩子們一同平起平坐。他們也是會議中的一份子,若想發表意見也得舉手發言,全程遵守議事規則,讓孩子真正握有主導的權力,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塑造班級的風貌,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Leni對面,一位灰色棉T的男孩在自己的位子前擺了張椅子,湊合著當做小桌,攤開會議記錄本,聚精會神記下會議議題、討論內容和決議事項,並在每次決議後和大家複述他的紀錄,確認自己寫下內容的正確性。
擔任記錄的男孩攤開記錄本,細心記錄整個會議過程
3. 孿生兄弟的戰爭與和平
聽不懂德文的我,仍能被每個孩子熱衷的態度、豐富的肢體動作所感染,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揪心的議題格外觸動我:

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在這幾週的狀況很不穩定,弟弟常辱罵哥哥,而哥哥則對弟弟又踢又打,讓班級氛圍動盪不安,嚴重影響上課狀況。原來這對異卵雙胞胎兄弟的父母最近關係破裂,家裡的爭鬧每天上演。如今父母分居,孩子們被迫和媽媽住在一起,無法對2週才能見一次面的爸爸表達著濃濃的情感。於是兩兄弟感情的創口越來越深,情緒的波動也讓彼此關係惡化。

這個心碎的事件赤裸裸地攤在會議中,純真的孩子們各個絞盡腦汁,一個接一個踴躍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恢復兩兄弟的感情,改善班級的氣氛。
近30分鐘的學生集會中,所有的孩子全程仔細傾聽、舉止得宜、全神專注、熱烈回應
在會議陷入泥濘的沼澤膠著時,一個孩子打破了僵局。她右手指向一堵藍牆,大家目光順著她的指頭,來到了牆上的一幅字框,上頭寫著班級的「黃金法則」:
你對我好,我就不會傷害你,且會友善待你。」(Das, was ich selbst nicht leiden kann, tu’ ich auch keinem anderen an!)

貼在班級牆上的「黃金法則」
然後她說:「我覺得這句話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她提醒這對兄弟若能以同理心相互對待,而不是相互傷害,大家就能和平共處,恢復弟兄相愛。這個結論不僅讓全班鼓掌叫好,兄弟倆也願意退讓,彼此道歉,承諾不會再惡言相向。

這是孩子們的第一堂公民課,他們辯論、思考棘手的人生難題,嘗試化解團體糾紛,達到共好的局面。在這裡沒有人當鄉愿,私下忿忿不平,維持班級粉飾的太平,每位都願意透明化自己的想法,即使偶爾各執己見,但仍全然尊重每個人的發聲。

4. 尾聲和餘韻
會議接近尾聲,Leni再度傳下黑石子,讓每位學生輪流說出本週感謝的人、事、物。有人說感謝本週辛苦備課的同學,有人說感謝班級裡自由學習的風氣,還有人調皮的說,感謝前兩天的大雪,希望每天都是下雪日。

最後,Leni請大家為彼此鼓掌,感謝每個人的發言,並唱了一首輕快的小曲子,溫馨圓滿地為集會畫下了句點;記錄的男孩也站起身來,走到圓中央的小几吹熄蠟燭,象徵會議正式結束。

今日近30分鐘的學生集會中,所有的孩子全程仔細傾聽、舉止得宜、全神專注、熱烈回應。在我眼裡,他們不只是稚氣的小學生,更是以公眾事務為己任的模範公民。

人群逐漸散去,我見到Leni仍坐在位子上,緊抿的嘴終於放鬆,露出了難得的微笑,彷彿完成了一件神聖的任務。這一幕,在我心中留下了難以言喻的震撼。

我所嚮往的群體生活
學生集會一結束,導師Ingrid就和我們分享:
「這種教學方式很『奧地利』(Austria way)。學生集會最核心的精神,是要訓練孩子在合適的場合說合適的話,嘗試一面表達內心感受,卻又同時避免說出任何傷害人的話。讓孩子們透過傾聽、包容,甚至偶爾的妥協,找到共同合作、一起前進的方式。
孩子們今天在會議中的表現十分專業,甚至比許多奧地利檯面上的政客更為成熟。從Frohnleitn小學畢業的孩子們也明顯比一般學校更有自信,社會性的融入更好,責任感也更強。」

Frohnleitn小學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堂打造未來公民的實境課程,讓學童認識自己身處於一個經緯交織的社會網絡,即使個人能力再優異,也只不過是一個渺小的點,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和身旁的人建立連結,融入所屬的群體,找到群我互動的定位。

在台灣這個注重個人實現的時代裡,每一個自我都被極致地膨脹;當這樣的一個以自我為始、自我為終的人,遇到了另一個同樣的人,會撞擊出什麼樣災難性的結果?

為了培養一位能在公眾場合展現關懷、發揮同理,既不傷害人,又不卑屈自己;既能流暢表達自我觀點,又能顧到他人感受的人,台灣教育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我想起自己在國小6年級,曾經在班會中擔任主席的經驗,我空洞的帶領大家討論既有、制式的議題,安排著無關痛癢、無人關心的瑣事;我想起了站在講台前,雙腳發軟、腦袋空白的我,因為旁邊坐著監視著全班一舉一動、目光嚴厲的班導,只要我一出錯,就會遭他大聲斥喝,甚至恐遭賞巴掌的下場;我想起我主持了一場形式性的班會,那種空虛和失落,與日後害怕在人群前說話的陰暗記憶。

在Frohnleitn小學,我看見了我心嚮往的群體生活,和一種未經腐蝕的信念:
  • 相信人可以透過群體共識來解決問題;
  • 相信個人不會在人群中顯得空洞、虛假、表面化;
  • 相信群體的智慧遠勝個人的單打獨鬥;
  • 相信當個人願意為眾人投入心力時,能匯流出群體更大的力量;
  • 相信自己的聲音能被傾聽、被看見、被尊重;
  • 相信每一個不同都能被帶進團體裡,被接納、被認同、被同理。
和Frohnleitn小學的老師們合影留念,後排左起:導師Ingrid、參訪一路陪伴的Gonda教授、老師Sonja、校長Carmen、參訪一路陪伴的Bärbel教授
Mur河上的急流獨木舟
Frohnleitn小學是我們此次奧地利參訪的最後一所學校,再隔2天,我們就要返回台灣。離開奧地利前,我想起了剛抵達Graz不久,在貫穿這個城市的Mur河上所見到的一個景象。

Mur河上的獨木舟手
一紅一黃的兩位獨木舟手,一左一右使勁滑著槳,逆流向Mur河最湍急的區域猛衝,卡在滿滿的白沫之間無法動彈,兩葉小船在激流裡僵持,進行意志和自然之間的角力。

5分鐘後,達到了身體負荷的極限,他們向後轉身,動作輕快如同鳥兒,順著水流畫了道優美的弧線,輕巧地靠在水勢緩和的岸邊,養精蓄銳。

但短短3分鐘過後,他們又奮不顧身逆流衝陷白浪。有如希臘悲劇中的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不斷反覆,只是悲劇元素被樂觀、活力所取代。

我在奧地利這5所小學看見的學生們就像Mur河上逆流而上的獨木舟手。他們持續挑戰自我,並且樂此不疲。他們將自己定位為學習的主體,享受自主的權力,也扛起自主的責任。他們在學習初萌芽的階段就開始為自己而學,並逐漸養成了一生學習的習慣。他們在筋疲力竭中找到滿足、在洶湧的流水中激發力量、在一收一放中找到自己的座標,至終,在人生的逆流裡,發現生生不息的勇氣。


「在奧地利遇見翻轉教育」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