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兒的第一句話:「嗯!」

很多人說,小孩學到的第一句話常常是「不要」。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以拒絕為導向。

但笛兒不是。

他的人生是以肯定句為起點:笛兒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是光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嗯!」
他會說的的第一句話,或第一個字詞—呃⋯⋯,或第一個明確、有意涵的聲響—,是伴隨著大力點頭的動作,眼神堅定的說「嗯」!

所以,在讓這個魔法般的「嗯」發生前,大人們都必須猜測他的想法。猜對了,就像抽到頭獎一樣,有難言的幸運感,讓你樂悠一陣。

然而,猜錯了就得不斷嘗試,直到說對為止。

幸好,笛兒會用手指引導你。那是個神秘、不可捉摸的指示,就像達文西的許多畫作裡反覆出現、不明就裡的食指。比起大師,笛兒的隱晦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喝奶奶嗎?」(沒有反應)
「要玩球球嗎?」(眼神呆滯)
「要睡覺了嗎?」(仍然無動於衷)
「要阿嬤抱抱嗎?」「嗯!」(正解)
要懂這個「嗯」,需要下很多的功夫,那是無數時間與注意力的經驗累積。

駑鈍的爸爸如我得猜個3-4次,媽媽則需猜個2-3次,對孫兒了然於心的阿嬤只要1-2次。

每天擁著疲倦的身心回家後,只要多聽幾聲這絕妙的「嗯」,深處總會自然升起甜滋滋的慰藉。

從「嗯!」之後的學語故事
除了美妙的「嗯」之外,笛兒從6個月就會「爸爸」、「媽媽」、「阿嬤」,但直到1歲4個月還是只會「爸爸」、「媽媽」、「阿嬤」,頂多再加上幾個偶爾出現較含糊的詞語。

你為什麼不說話呢?或者說,為什麼不至少嘗試說話呢?

蘿蔔、耳朵、氣球、鱷魚、阿公的車車,這些越來越進階的單詞怎麼也難不倒他,他都一一俐落地指出給我們看。

那麼,你為什麼不說話呢?

是像愛因斯坦一樣,覺得無法接受自己拙劣未發育完整的口腔肌肉,因此決定3歲才要開口說話,一出口就要標準流利、驚天動地?

終於,在1歲5個月平凡的一天日常,我們找到了讓他說話的通關密語,就像芝麻開門一樣,兩個音節的聲響竟活化了笛兒的大腦語言機制,打開了他學語的大門。

這兩個基本音型的母音,就是「啊·喔」。
那心情就像特務反覆推敲一段艱深的密碼,動用了所有的資源後,才終於破譯後的感覺。

只要喊出「啊·喔」,笛兒就會從這兩個聲音開始延伸,連珠炮般地接連模仿我們口中任何兩個音節的雙辭。
起初,那只是一個聲音; 
接著,聲音和一個物件牽起了關聯; 
最後,恍然頓悟,原來自己口中發出的音色,這個出自舌頭、喉嚨、牙齒之間精巧繁複合作所產出的聲音,所代表的除了這個聲音之外,還包覆了一個含義。
「啊·喔」、「弟弟」、「姑姑」、「妹妹」⋯一個詞接著一個詞,像鸚鵡學舌,意思似懂非懂,聲音似有若無,讀音破碎而有節奏。

一場人類語言劇場,就這樣在我眼前上演;公寓裡的奇蹟,微小而奇幻。


與笛兒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