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都不習慣沈默的場合。
群體中偶然沈默的時候,在場的人通常會感到尷尬、不自在,就好像剛烘烤的布朗尼蛋糕上停留的一隻蒼蠅,總覺得似乎得快有人打破這個「僵局」,讓話題繼續下去。人們太習慣聲音的存在了,音樂、電玩、言談、電視..等無孔不入地使耳朵淪陷,除了睡眠,難得有一小段寧靜、空白的世界。
有一次,班級內部出了一些問題,學生彼此產生誤會,原本的好友,轉而彼此陷害,班級即將被撕裂,但卻沒有人願意正面談及這事,而是私下用傳言、八卦、誇大的言詞一再渲染彼此的誤會,小團體越來越鞏固,對立越來越明顯。以致於全班失去學習動力,彼此也失去信任。
在我意識到嚴重性之後,隔天上午的課程我臨時做了調整,儘管哀鴻遍野,我仍宣布收起每個人的手機,阻斷可能的干擾,請大家圍繞著圓圈坐下,並保持寧靜。
我在圓圈中央,清楚看見幾個蠢蠢欲動的學生,扭動著身體試圖破壞這讓他不適的寂靜。慢慢地我與一個個孩子眼神交會,讓他們靜下心來,2分鐘過去,直到沒有一絲聲響後,我才開口說話:
然後,我不再說話。
3分鐘的靜默,彷彿過了一世紀,我微微出神,想起了當年在憲兵司令部門口執勤站睄時也是同樣難熬。
沈默就像挨餓一樣,一開始總是最難以忍受。
但我知道沈默本身不是重點,而是沈默後聲音的湧現,所以我繼續、繼續等待。
在逐漸遺忘了時間的座標時,許多人都帶著微醺的恍惚,然後,終於有人開口了,而一說話,就怎麼也停不下來。有人開始說明事情原委,也有人從另一個角度說他所看見的原委,還有人說了另另一個角度的版本;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被感動,有人被療癒,有人道歉,也有人赦免。
我有時候覺得,沈默就像隧道,聲音就像隧道口的光。你希望光有多令人陶醉,隧道就得有多幽遠深邃;照樣,你希望聲音有多珍貴,沈默就得有多長久。
有個家長與學生對峙的情景,每次回想都重新體會到沈默的力量。
兒子在學校闖了大禍,一個小時候,媽媽進了教師辦公室,擠出來的微笑藏不著緊繃的心情,她緩緩地坐在兒子的對面,而我則在一旁陪伴。
話題從這次的事件的表層開始,慢慢追溯到核心:男孩心底積蓄的憤懣,那個久久化不開、親子間糾纏的結。
這時,孩子停下了言語,用不止的眼淚來代替。
噙著淚水,他拒絕使用母親遞過來的面紙,堅持只用自己口袋裡皺巴巴的面紙拭淚,彷彿他的自尊繫於使用誰的面紙。
他在思考該如開口,他的每個細胞都在思考。用所有的思緒去尋找適合的語言,讓瘋狂亂竄的思考轉變成字詞,讓斷殘破碎的字詞組織成句子,讓句子找到勇氣迸出口中。
於是,我化身臥伏在森林間的攝影師,用等待一個珍貴鏡頭般的心情,屏息凝望著他,不催促、不驚擾,僅僅等待。
沈默的張力是如此的強大,如同水斟滿在杯緣、氣球繃緊於破裂邊緣,隨時會溢出、脹裂;若忍耐不住性急,多嘴催促一些,他那個願意說話的動力就被抹煞。
在發聲之前,孩子沒有說話,然而他每一個表情、動作、呼吸都在說話,都在醞釀說話的能量。
我見到媽媽咬住唇,繃緊舌頭的面容,好像就要開口逼孩子說話,就像家中不斷重複的模式:家長厲聲,孩子噤聲。然而,我畏懼破壞那個平衡,於是我以手勢向母親示意,請她耐著性子,再給孩子一點時間。
這時,我扮演起第一時間抵達犯罪現場警察的角色,拉起一道封鎖線,不讓任何人破壞,竭力保護現場的完整。
在沈默的張力脹滿到極致時,他終於開口了,緩緩說出他從國小以來就積鬱的氣憤,說出他多麼渴望能和家人對話,也多麼希望被理解、被關愛。
此時,落淚的不再只是孩子,媽媽與我也一同在旁靜靜拭淚。
我猜,在這幾年成長的歷程裡,今天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早已在他心裡的空谷迴盪過千百遍;我懷疑,這些久經壓抑的聲音,今日若不靜候等待,有沒有機會被聽見,親子的關係有沒有可能改變。
沒有兩種沈默是完全相同的;有的沈默帶著蠢蠢欲動的能量,有的沈默示意著冰寒的拒絕,有的沈默帶著彼此不信任的陰影,有的沈默是一種安心的享受,有的沈默卻是互相指控的死亡。
因此,下次出現沈默時,試著去感受這個沈默是什麼,並靜心等待;勒住你的自以為是,拋開自我本位,停下原有的定見;接著,去凝望身旁發生的事情,並觀察事物原本該有的樣子。
去察覺沈默,去咀嚼、發現它,去理解這是哪一種型態的沈默;然後如果需要的話,找個適當的時機,讓適當的人去打破這個沈默。
Read More:
群體中偶然沈默的時候,在場的人通常會感到尷尬、不自在,就好像剛烘烤的布朗尼蛋糕上停留的一隻蒼蠅,總覺得似乎得快有人打破這個「僵局」,讓話題繼續下去。人們太習慣聲音的存在了,音樂、電玩、言談、電視..等無孔不入地使耳朵淪陷,除了睡眠,難得有一小段寧靜、空白的世界。
一堂沈默的課程但在我的教室裡,沈默本身就是課程的一部分。
photo credit: Juxtapoz |
在我意識到嚴重性之後,隔天上午的課程我臨時做了調整,儘管哀鴻遍野,我仍宣布收起每個人的手機,阻斷可能的干擾,請大家圍繞著圓圈坐下,並保持寧靜。
我在圓圈中央,清楚看見幾個蠢蠢欲動的學生,扭動著身體試圖破壞這讓他不適的寂靜。慢慢地我與一個個孩子眼神交會,讓他們靜下心來,2分鐘過去,直到沒有一絲聲響後,我才開口說話:
「我知道最近發生了一些事,讓班級內部出現了問題,許多人因此感到氣餒沮喪,我想用這堂課的時間,讓大家有機會彼此說對話;這是屬於你們的時間,你們可以決定要怎麼使用,若沒有要說話的,就保持安靜、清醒。」
然後,我不再說話。
3分鐘的靜默,彷彿過了一世紀,我微微出神,想起了當年在憲兵司令部門口執勤站睄時也是同樣難熬。
沈默就像挨餓一樣,一開始總是最難以忍受。
但我知道沈默本身不是重點,而是沈默後聲音的湧現,所以我繼續、繼續等待。
在逐漸遺忘了時間的座標時,許多人都帶著微醺的恍惚,然後,終於有人開口了,而一說話,就怎麼也停不下來。有人開始說明事情原委,也有人從另一個角度說他所看見的原委,還有人說了另另一個角度的版本;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被感動,有人被療癒,有人道歉,也有人赦免。
我有時候覺得,沈默就像隧道,聲音就像隧道口的光。你希望光有多令人陶醉,隧道就得有多幽遠深邃;照樣,你希望聲音有多珍貴,沈默就得有多長久。
沈默的力量沈默的時間是一塊聖地,你得脫下鞋子,踮起腳尖小心地踩下每一步。
有個家長與學生對峙的情景,每次回想都重新體會到沈默的力量。
兒子在學校闖了大禍,一個小時候,媽媽進了教師辦公室,擠出來的微笑藏不著緊繃的心情,她緩緩地坐在兒子的對面,而我則在一旁陪伴。
話題從這次的事件的表層開始,慢慢追溯到核心:男孩心底積蓄的憤懣,那個久久化不開、親子間糾纏的結。
這時,孩子停下了言語,用不止的眼淚來代替。
噙著淚水,他拒絕使用母親遞過來的面紙,堅持只用自己口袋裡皺巴巴的面紙拭淚,彷彿他的自尊繫於使用誰的面紙。
他在思考該如開口,他的每個細胞都在思考。用所有的思緒去尋找適合的語言,讓瘋狂亂竄的思考轉變成字詞,讓斷殘破碎的字詞組織成句子,讓句子找到勇氣迸出口中。
於是,我化身臥伏在森林間的攝影師,用等待一個珍貴鏡頭般的心情,屏息凝望著他,不催促、不驚擾,僅僅等待。
沈默的張力是如此的強大,如同水斟滿在杯緣、氣球繃緊於破裂邊緣,隨時會溢出、脹裂;若忍耐不住性急,多嘴催促一些,他那個願意說話的動力就被抹煞。
在發聲之前,孩子沒有說話,然而他每一個表情、動作、呼吸都在說話,都在醞釀說話的能量。
我見到媽媽咬住唇,繃緊舌頭的面容,好像就要開口逼孩子說話,就像家中不斷重複的模式:家長厲聲,孩子噤聲。然而,我畏懼破壞那個平衡,於是我以手勢向母親示意,請她耐著性子,再給孩子一點時間。
這時,我扮演起第一時間抵達犯罪現場警察的角色,拉起一道封鎖線,不讓任何人破壞,竭力保護現場的完整。
在沈默的張力脹滿到極致時,他終於開口了,緩緩說出他從國小以來就積鬱的氣憤,說出他多麼渴望能和家人對話,也多麼希望被理解、被關愛。
此時,落淚的不再只是孩子,媽媽與我也一同在旁靜靜拭淚。
我猜,在這幾年成長的歷程裡,今天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早已在他心裡的空谷迴盪過千百遍;我懷疑,這些久經壓抑的聲音,今日若不靜候等待,有沒有機會被聽見,親子的關係有沒有可能改變。
察覺身旁的沈默沈默是聲音與聲音之間的休止符,是醞釀磅礡交響詩的祥和序曲,是讓聲音更有力量的元素。
沒有兩種沈默是完全相同的;有的沈默帶著蠢蠢欲動的能量,有的沈默示意著冰寒的拒絕,有的沈默帶著彼此不信任的陰影,有的沈默是一種安心的享受,有的沈默卻是互相指控的死亡。
因此,下次出現沈默時,試著去感受這個沈默是什麼,並靜心等待;勒住你的自以為是,拋開自我本位,停下原有的定見;接著,去凝望身旁發生的事情,並觀察事物原本該有的樣子。
去察覺沈默,去咀嚼、發現它,去理解這是哪一種型態的沈默;然後如果需要的話,找個適當的時機,讓適當的人去打破這個沈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