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拿你的知識來做什麼?」
對大多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人來說,知識是一沼靜止的死水;它可以被取得,但通常不知道如何運用;它像件多年前婚禮上的西裝,如今穿起來只覺得過氣、緊繃地令人窒息。
然而,對流傳歐洲百年的耶拿教育來說(註1),知識的運用或許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耶拿教育的老師通常會問「你要拿你的知識來做什麼?」(How do you do with your knowledge?)
我不會忘記2018年暑期在政大為期兩週的耶拿教育師資培訓中,講師Jaap Meijer所説的一段話:「知識一定要被使用,讓世界更好,不然何須被教授?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孩子有機會運用他們的知識。」
順著這個脈絡而下,取得知識的方式也是一個很大的講究,這也是學習的過程中最迷人的一件事。
耶拿教育的學習,不是排排坐,硬往孩子的腦子裡猛塞內容,反覆背誦索然無味的「知識」,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出發,強調讓孩子搜集感官經驗,親身去體驗、經驗知識,用五感、用自己豐富的心靈與雙手,去探索世界的奇妙。
問問題的力量
孩子們生活周遭的萬物,任何一個微小東西,都可以拉出一條軸線,成為展開一連串教育的開始。
一個好奇、一個疑惑、一個思索;孩子們的問題將激盪出更多的問題,延伸出無止無盡的學習。甚至當原以為找著了答案,才發現答案的背後再度浮現新的問題。
對孩子來說,世界是個巨大的藏寶圖,順著線索,每位都可以畫出自己的路線,尋獲自己的寶藏。你永遠無法預測孩子下一步地發現,而這就是教育令人興奮之處。
關於問問題,Jaap老師特別強調:「孩子問的問題必須是真實的、真心想知道的,不能是『假』的問題,要真的感興趣才行。」當孩子問出真正想知道的問題,這件事對他們才有意義,他們也才會全力以赴。
另一面來說,耶拿的老師不需知道所有的答案,老師也可能是提出問題的人,可以大方承認自己不知道一切答案。
影片中第一個例子(第24秒開始)是耶拿教育一個絕佳的示範教學:
在教室外,有工人在用吹葉機整理校園的廣場,這個突如其來的聲響引起孩子的興趣,一個孩子說,他聽見直升機的聲音,
這時耶拿的老師敏銳地察覺,對當下孩子們來說,教室窗外的那個聲音,是最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事。她以這個為契機,立即中斷了課堂,讓孩子們說說他們聽見了什麼,有人說是車子,有人說是工作的聲音。後來,老師乾脆就帶孩子走到工人旁,近距離觀察、感受吹葉機的大風吹過全身,每個孩子都不亦樂乎。
一個隨機的事件,引起了一個興趣,成了一次學習的開端。
耶拿教育的特色主題教學:世界探索課程(World Orientation)
由問題導向的特色課程,耶拿教育稱之為世界探索(World Orientation),強調讓孩子親身主動獲取知識的主題式教學,這也是耶拿教育重要的核心課程。世界探索課程大致的流程有五個:
此時老師可以多陪伴孩子,注意讓學生做他們能力範圍,可以完成的事。當孩子有興趣與熱情,設定了主題和目標後,老師也會給出挑戰,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如何更豐富、更有深度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如何與小組中的成員一起合作,達到學習該有的標準,也讓學生可以不斷進步。
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為什麼所有的孩子都要做一樣的事?照著一樣的步伐,學一樣的事?知識,是一個靜止不動的存在,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狀態?
這些,都是耶拿教育恆久的探問。
世界探索課程背後隱含的精神微妙而深刻,它讓孩子回到自己,透過多樣的探索找到自己的興趣,依照興趣發展出自己熱衷的主題,並與他人一同合作找尋答案,進而展開一個自學的旅程。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獨立自主,成為一輩子的自主學習者。
研習的一個尋常的日子,投影機意外地打出了Jaap老師Macbook Pro的電腦桌布照片。那張照片,是一個男孩腳步輕盈地走在花園中,陽光灑在他一頭的金髮上,那是Jaap的孫子。
我心中湧上一股溫暖,我想,對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而言,那個花園,可以是一個學習的樂園;那個花園,就是教育的起點,是一切美妙的開始。
附錄:政大後山的自然探索
Jaap在教師研習中,特別安排我們進行一日的世界探索親身體驗,參與的老師們必須到政大後山附近的自然環境裡走動,進行世界探索中的「發現路徑」課程(Discovery route)(註2),記錄過程中的五感體會,回來後每人也需創作一段小故事。
短短半個小時的自然體驗,卻有豐碩的收穫,我和兩位同去的開平餐飲學校的夥伴們創作了以下幾個故事:
用不同的態度,去看同一個景緻,我好像近兩百年前搭乘小獵犬號的達爾文,以量測、採集新物種的心情,展開一場野地之旅。
從土壤開始,起先我認為那不過就是土壤,平凡無奇。蹲下來,發現土不是土,而是由一層層樹葉交疊、構成的東西。上層,是還帶著一抹綠的完整樹葉;中層,是轉黃、半碎裂的葉子;下層,是細碎的褚褐色葉碎末;最下方,才是平時熟悉概念中的土壤,帶著些微潮濕的霉味。
抬起頭來,赫然發現我被團團的綠意圍繞,就像展開一落千百個Pantone綠色色票,從淺綠到墨綠的複雜光譜,那是由野桐、巢蕨、構樹......各式各樣的豐富物種所組成的綠色世界。
再來注意到的灑下來、每個時刻都在變化的光與影,那是一幅由太陽執筆的彩繪,讓我身旁的一切,包含我自己也成了畫布的一部份。
接著我被一股洶湧襲來的聲響驚厥,那是由一批蟬軍團組成的交響樂隊,牠們把握僅僅兩週在土地上生活的時光,將生命力化為鳴叫,轟鳴在牠們身旁的萬物。
這個微小的自然之旅令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法國蜜月,走在古老的街道上,認真觀察每個文化與歷史的細節,賦予他們應有的注視。
然而就在身邊,也可以有這種沈浸的體驗。熟悉的場景,顯得異常陌生、神秘。
很近,但可以帶我走很遠。
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後,突然,蟬鳴停止了,「ㄉㄡ.ㄉㄡ.ㄉㄡ.」「ㄗㄜ~~~~~」多樣的鳥聲開始出現,風好像也開始吹起。
所以我更大聲地叫了
為什麼不叫
那麼多日子在土讓之下的等候
只能在這燦爛的陽光下盡情展現兩週
她不知道這是我的最後一日了
她開心地拍下我的蟬蛻
她也不知道
過了今天
我留在的世界上的也只有她拍下的蟬蛻了
註解
2. 暖身:從門口向外走10步,停下來,你看見什麼,聽見什麼?
3. 觀察:按照學習單上的題目,走出教室,進行半小時自然探索,五官經驗。(學習單上的題目多為五感相關的問題)
4. 創作:返回教室後,依照剛才的經驗創作一個故事,可以是一段文字,一首詩,一段札記……等,在班級中彼此分享。
5. 分類:分組討論學習單上的內容,將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分類。
6. 選定主題:針對所討論的內容,選定一個主題。主題需具體,有專特性。例如,「鳥」這個主題太廣泛,「麻雀」就比較理想,而「麻雀的生命週期」就更好了。
7. 掌握已知:從這個主題出發,在小組中把大家所知道的知識,把「已知」寫下來(you know what you know),可用心智圖或任何方式寫下。
8. 找到未知:從已知的基礎開始,找到你的未知(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形成三個想要探討的問題。
9. 尋找答案:設定找答案的研究方法,建議不要使用網路(因太過容易),而是以實驗的精神去探索,可以訪談、打造模型、製作標本、觀察……等方式動手做。
10. 展現:各組呈現所學習的成果,相互觀摩、分享。
11. 反思:思考整個學習的過程,是否有解決問題,達到目標,有否新的問題出現。
參考資料:《2018暑期耶拿教育混齡教學工作坊手冊 》,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特別感謝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鄭同僚老師帶領全體工作人員辛勤製作文章中影片的翻譯字幕,並籌辦此次為期兩週的師資培訓課程。
也要感謝開平餐飲學校馬嶔主任與李晶蓉主任慷慨分享「發現路徑」課程的故事創作。
對大多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人來說,知識是一沼靜止的死水;它可以被取得,但通常不知道如何運用;它像件多年前婚禮上的西裝,如今穿起來只覺得過氣、緊繃地令人窒息。
然而,對流傳歐洲百年的耶拿教育來說(註1),知識的運用或許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耶拿教育的老師通常會問「你要拿你的知識來做什麼?」(How do you do with your knowledge?)
我不會忘記2018年暑期在政大為期兩週的耶拿教育師資培訓中,講師Jaap Meijer所説的一段話:「知識一定要被使用,讓世界更好,不然何須被教授?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孩子有機會運用他們的知識。」
順著這個脈絡而下,取得知識的方式也是一個很大的講究,這也是學習的過程中最迷人的一件事。
耶拿教育的學習,不是排排坐,硬往孩子的腦子裡猛塞內容,反覆背誦索然無味的「知識」,而是從孩子的好奇心出發,強調讓孩子搜集感官經驗,親身去體驗、經驗知識,用五感、用自己豐富的心靈與雙手,去探索世界的奇妙。
問問題的力量
問問題,是教育的開端對耶拿的教師來說,孩子的學習,從問問題開始出發,這是知識的起點。
孩子們生活周遭的萬物,任何一個微小東西,都可以拉出一條軸線,成為展開一連串教育的開始。
一個好奇、一個疑惑、一個思索;孩子們的問題將激盪出更多的問題,延伸出無止無盡的學習。甚至當原以為找著了答案,才發現答案的背後再度浮現新的問題。
對孩子來說,世界是個巨大的藏寶圖,順著線索,每位都可以畫出自己的路線,尋獲自己的寶藏。你永遠無法預測孩子下一步地發現,而這就是教育令人興奮之處。
關於問問題,Jaap老師特別強調:「孩子問的問題必須是真實的、真心想知道的,不能是『假』的問題,要真的感興趣才行。」當孩子問出真正想知道的問題,這件事對他們才有意義,他們也才會全力以赴。
用問題,讓孩子坐立難安因此,耶拿的老師會想盡辦法,觸發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提問的欲望。Jaap老師生動地描述:「老師要用問題讓孩子坐立難安,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
另一面來說,耶拿的老師不需知道所有的答案,老師也可能是提出問題的人,可以大方承認自己不知道一切答案。
影片:問問題(Asking questions)在下方這支影片中,我們可以看見耶拿教育是多麼看重提問的學習態度,讓孩子們反覆提問,彼此發問,甚至質疑既存的答案,讓問題如同堆疊磚塊一樣,一層一層穩固地蓋出學習的成果。
影片中第一個例子(第24秒開始)是耶拿教育一個絕佳的示範教學:
在教室外,有工人在用吹葉機整理校園的廣場,這個突如其來的聲響引起孩子的興趣,一個孩子說,他聽見直升機的聲音,
這時耶拿的老師敏銳地察覺,對當下孩子們來說,教室窗外的那個聲音,是最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事。她以這個為契機,立即中斷了課堂,讓孩子們說說他們聽見了什麼,有人說是車子,有人說是工作的聲音。後來,老師乾脆就帶孩子走到工人旁,近距離觀察、感受吹葉機的大風吹過全身,每個孩子都不亦樂乎。
一個隨機的事件,引起了一個興趣,成了一次學習的開端。
耶拿教育的特色主題教學:世界探索課程(World Orientation)
由問題導向的特色課程,耶拿教育稱之為世界探索(World Orientation),強調讓孩子親身主動獲取知識的主題式教學,這也是耶拿教育重要的核心課程。世界探索課程大致的流程有五個:
1. 帶孩子經歷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可以是到遊樂場、老街區、博物館,或單純述說一個生活中的經驗。知識從來不是遠在天邊,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隔絕。耶拿的老師要對學校周遭的資源、環境敏感,要熟悉所在地方的歷史,從小地方的歷史,連結到更大的歷史。
2. 引發孩子問問題透過這個事件,讓孩子從五感的經驗中,問出自己真正在意,真正想知道答案的問題。
3. 將孩子的好奇心轉為可研究、可實現的主題Jaap老師特別提及三個可以形成主題的建議:從周邊環境提取主題、從歷史中提取主題、從孩子的興趣裡提取主題。
4. 設定目標與找答案的方式耶拿的老師關心的不只是答案,而是獲取答案的方法。
此時老師可以多陪伴孩子,注意讓學生做他們能力範圍,可以完成的事。當孩子有興趣與熱情,設定了主題和目標後,老師也會給出挑戰,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如何更豐富、更有深度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如何與小組中的成員一起合作,達到學習該有的標準,也讓學生可以不斷進步。
5. 執行探索與實驗盡可能找主要、直接的來源,就是真實的物件(一手資料),例如花、葉子……,透過實作與觀察尋找答案。當無法從一手資料得到答案時,才轉向書本或電腦(二手資料)。
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為什麼所有的孩子都要做一樣的事?照著一樣的步伐,學一樣的事?知識,是一個靜止不動的存在,還是一個漸進發展的狀態?
這些,都是耶拿教育恆久的探問。
世界探索課程背後隱含的精神微妙而深刻,它讓孩子回到自己,透過多樣的探索找到自己的興趣,依照興趣發展出自己熱衷的主題,並與他人一同合作找尋答案,進而展開一個自學的旅程。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獨立自主,成為一輩子的自主學習者。
研習的一個尋常的日子,投影機意外地打出了Jaap老師Macbook Pro的電腦桌布照片。那張照片,是一個男孩腳步輕盈地走在花園中,陽光灑在他一頭的金髮上,那是Jaap的孫子。
我心中湧上一股溫暖,我想,對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而言,那個花園,可以是一個學習的樂園;那個花園,就是教育的起點,是一切美妙的開始。
附錄:政大後山的自然探索
Jaap在教師研習中,特別安排我們進行一日的世界探索親身體驗,參與的老師們必須到政大後山附近的自然環境裡走動,進行世界探索中的「發現路徑」課程(Discovery route)(註2),記錄過程中的五感體會,回來後每人也需創作一段小故事。
短短半個小時的自然體驗,卻有豐碩的收穫,我和兩位同去的開平餐飲學校的夥伴們創作了以下幾個故事:
我的故事創作以往的旅程,是走完;今天的探索,是走入。
用不同的態度,去看同一個景緻,我好像近兩百年前搭乘小獵犬號的達爾文,以量測、採集新物種的心情,展開一場野地之旅。
從土壤開始,起先我認為那不過就是土壤,平凡無奇。蹲下來,發現土不是土,而是由一層層樹葉交疊、構成的東西。上層,是還帶著一抹綠的完整樹葉;中層,是轉黃、半碎裂的葉子;下層,是細碎的褚褐色葉碎末;最下方,才是平時熟悉概念中的土壤,帶著些微潮濕的霉味。
抬起頭來,赫然發現我被團團的綠意圍繞,就像展開一落千百個Pantone綠色色票,從淺綠到墨綠的複雜光譜,那是由野桐、巢蕨、構樹......各式各樣的豐富物種所組成的綠色世界。
再來注意到的灑下來、每個時刻都在變化的光與影,那是一幅由太陽執筆的彩繪,讓我身旁的一切,包含我自己也成了畫布的一部份。
接著我被一股洶湧襲來的聲響驚厥,那是由一批蟬軍團組成的交響樂隊,牠們把握僅僅兩週在土地上生活的時光,將生命力化為鳴叫,轟鳴在牠們身旁的萬物。
這個微小的自然之旅令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法國蜜月,走在古老的街道上,認真觀察每個文化與歷史的細節,賦予他們應有的注視。
然而就在身邊,也可以有這種沈浸的體驗。熟悉的場景,顯得異常陌生、神秘。
很近,但可以帶我走很遠。
馬老師的故事創作蟬很用力地在自己的區域中鳴叫著,或遠或近,突然之間,我被包圍在嘶吼的區域中,周圍所有的聲音都被凍結。
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後,突然,蟬鳴停止了,「ㄉㄡ.ㄉㄡ.ㄉㄡ.」「ㄗㄜ~~~~~」多樣的鳥聲開始出現,風好像也開始吹起。
晶晶老師的故事創作我聽到下面的人類在說我吵
所以我更大聲地叫了
為什麼不叫
那麼多日子在土讓之下的等候
只能在這燦爛的陽光下盡情展現兩週
她不知道這是我的最後一日了
她開心地拍下我的蟬蛻
她也不知道
過了今天
我留在的世界上的也只有她拍下的蟬蛻了
註解
註1:關於耶拿教育,可參考我寫過的文章
註2:Jaap老師於政大後山進行的「發現路徑」活動(Discovery Route)的11步操作流程1. 預備:在走出教室前,先預想,你會看見什麼?
2. 暖身:從門口向外走10步,停下來,你看見什麼,聽見什麼?
3. 觀察:按照學習單上的題目,走出教室,進行半小時自然探索,五官經驗。(學習單上的題目多為五感相關的問題)
4. 創作:返回教室後,依照剛才的經驗創作一個故事,可以是一段文字,一首詩,一段札記……等,在班級中彼此分享。
5. 分類:分組討論學習單上的內容,將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分類。
6. 選定主題:針對所討論的內容,選定一個主題。主題需具體,有專特性。例如,「鳥」這個主題太廣泛,「麻雀」就比較理想,而「麻雀的生命週期」就更好了。
7. 掌握已知:從這個主題出發,在小組中把大家所知道的知識,把「已知」寫下來(you know what you know),可用心智圖或任何方式寫下。
8. 找到未知:從已知的基礎開始,找到你的未知(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形成三個想要探討的問題。
9. 尋找答案:設定找答案的研究方法,建議不要使用網路(因太過容易),而是以實驗的精神去探索,可以訪談、打造模型、製作標本、觀察……等方式動手做。
10. 展現:各組呈現所學習的成果,相互觀摩、分享。
11. 反思:思考整個學習的過程,是否有解決問題,達到目標,有否新的問題出現。
參考資料:《2018暑期耶拿教育混齡教學工作坊手冊 》,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特別感謝政治大學教育部實驗教育推動中心鄭同僚老師帶領全體工作人員辛勤製作文章中影片的翻譯字幕,並籌辦此次為期兩週的師資培訓課程。
也要感謝開平餐飲學校馬嶔主任與李晶蓉主任慷慨分享「發現路徑」課程的故事創作。
- 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